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信外汇+”引擎驱动 跨境创新助力开放新格局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信外汇+”引擎驱动 跨境创新助力开放新格局

来源:光明网2024-11-21 18:28

  2024年是中信银行新三年发展规划开局之年。中信银行以全面建设“四有银行”为愿景,明确了“五个领先”银行战略,为全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其中领先的外汇服务银行旨在“强特色”,紧抓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机遇,构建一流的外汇和跨境服务体系,努力成为卓越的外汇服务专家,擦亮外汇业务金字招牌。

  北京分行紧跟总行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第一时间成立子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领先的外汇服务银行”实施路径。分行以“信外汇+”跨境综合金融服务体系领航,推动跨境业务保持股份制领先优势:截至10月,北京分行实现跨境收付汇量近760亿美元,同比增幅近8%;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4,0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8%;结售汇量近200亿美元,同比增21%。

  “信外汇+”品牌焕新,打造“4+N”跨境金融服务方案

  今年4月,中信银行焕新发布“信外汇+”跨境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中信银行以全球视野再造跨境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以跨境“结算+融资+交易+融智”四大领域为基石,创建“信汇供应链”“信汇出海”“信汇自贸”等多个场景的“4+N”跨境金融服务方案,全方位、高标准地满足企业跨境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北京分行秉持“中信大外汇·全球价值链”价值理念和“专业、快捷、灵活”的服务理念,立足首都跨境客群特色,联合兄弟分行举办多场跨境金融服务论坛,聚焦企业全球财资管理、离岸、在岸结算、跨境投融资等新需求,覆盖战略客户、中资出海、外资外贸等400余家企业。北京分行在传统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基础上,发挥中信集团协同“生态圈”优势,为出海企业提供律所、券商、智库等“融智”增值,以特色化综合金融实力为企业保驾护航,助力“走出去”企业稳健前行。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企业“走出去”

  北京分行在“信外汇+”体系下,创新跨境投融资模式,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对接,服务于沿线国家、政府和企业在基础设施融资、跨境人民币结算等多方面需求。

  10月10日,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约在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商业贷款协议。本项目作为标杆将复制于乌方其他中大型水电站项目,双方就后续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北京分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系列配套的担保增信服务,从企业海外投标、履约、预付款、质保、维修等环节提供全流程、多样化的涉外保函产品。今年以来,上述保函开立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00%。

  深耕自贸区联动,跨境金融综合服务再添“新动能”

  北京分行积极顺应中资企业“出海”布局发展趋势,在“信外汇+”体系下,加强与自贸区分行联动,抢抓政策红利拓展离岸客群。通过打通境内外融资渠道、灵活使用离在岸资金价格、解决企业全球授信诉求,为自贸金融提供全账户、全产品、全流程服务。

  2024年三季度,经两年细心耕耘,北京分行协同海口分行成功落地某先进制造企业跨境银团+外汇衍生品交易。本业务在方案设计、头寸划拨、联动授信及放款、外汇交易等方面均有创新突破,进一步体现出北极分行深耕科技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国家发展大局。

  “管家式”外汇服务,让汇率避险“有温度”

  北京分行紧跟企业出海步伐,发挥外汇创新优势,针对“信外汇+”各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需求,动态提供“市场分析、产品定制、外汇交易、系统搭建”一站式、全方位的汇率避险“管家式服务”,助力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做好企业的避险智囊。

  北京分行建立了常态化“一对一”交流+研讨会/宣讲会机制,不断扩大外汇服务“半径”。同时,为推动中小微企业避险工作做深做实,分行通过“优化授信+外汇交易通+减费让利”多项创新举措,切实降低企业汇率避险“脚底成本”和财务压力。

  2024年以来,北京分行已开展外汇业务沙龙、参与北京外汇局“汇心为民”宣讲会、园区企业宣讲近20场,提供外汇资金专属微信群服务,覆盖近500家涉外企业,已为上百家中小微企业开通外汇交易通线上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上百万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以“中信大外汇、全球价值链”的价值理念和“信外汇+”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企业扬帆出海,持续打磨产品服务、提升客户体验,为企业全球一体化布局提供全账户、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跨境综合金融服务,擦亮外汇业务金字招牌,为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赵梓彤)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

  • 习近平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