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贺高祥 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民生福祉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9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推动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居民收入前三季度实际增速略高于GDP增速,且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中国经济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的前提下,经济发展的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的大趋势没有变。
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民生审计是确保国家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强化民生审计力度,推动了一批民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短板。比如,尽管审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审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仍有待提升;基层审计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审计结果运用不够充分,整改落实机制有待完善。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民生审计监督的质效。
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审计理念,健全制度机制,织密民生审计监督网,提升审计监督质效。要深刻认识到,织密民生审计监督网,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硬任务。只有切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才能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抓住“牛鼻子”,构建民生审计责任体系。强化民生审计,不仅是审计机关的责任,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职责。要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审计机关主责、社会参与的民生审计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生审计工作的领导,将民生审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要建立健全民生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审计机关要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对民生政策落实、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的审计监督,确保审计结果真实可靠、客观公正。同时,要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民生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升审计监督效能。民生审计涉及领域广、资金量大、项目多,必须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升审计监督效能。要建立健全审计项目库,科学规划审计项目,避免重复审计和审计盲区。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的风险评估和优先级排序,确保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在刀刃上。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审计力量建设,通过培训、交流、挂职等方式,提升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审计监督“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计的精准性和效率。要建立健全审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互联互通,为审计监督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机制,确保审计监督取得实效。
聚焦民生重点,推动审计监督走深走实。民生审计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加强对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监督,确保国家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人民群众。要重点关注乡村振兴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要加强对教育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要加强对医疗资金的审计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要加强对养老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要加强对住房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振兴、救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要加强对基层的审计监督,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强审计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民生审计的良好氛围。
织密民生审计监督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民生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离不开一系列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务实的作风,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