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赴“进博之约” 促“和合共生”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赴“进博之约” 促“和合共生”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05 09:37

  一百五十二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来宾齐聚“四叶草”,“朋友圈”持续扩大——

赴“进博之约” 促“和合共生”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场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凡 军摄

  在第七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海克斯康展台,三维快照监测系统通过光学跟踪技术和双目视觉传感器对车身进行快速检测。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第七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第七届进博会国家展中国馆。资料图片

  “进博之约”,友谊之约,合作之约,共赢之约。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加企业展,国别(地区)数和企业数均超过上届;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创历史新高;186家企业和机构连续七年参展……进博会“朋友圈”越来越大,吸引力不断增强。记者走进多次参展的企业和机构,看看这些老友们带来的新展品新技术,听听他们的新期待新愿景。

 

  深耕中国,筑投资信心

  本报记者 齐志明 孙龙飞

  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10余款“大家伙”集中亮相佳能医疗展台,其中高端3.0T磁共振设备等4款大型医疗装备是首次在中国市场发布展出。

  “进博会既是中国与世界连接资源、共享发展机遇的重要平台,也是外资企业展示新产品新技术的重要舞台。我们将持续践行对中国用户的承诺,服务中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佳能医疗中国总代表田口亘说。

  展示400多项代表性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举办“投资中国”自贸试验区专场推介等活动……本届进博会上,“中国机遇”是许多外资企业口中的高频词,充分彰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和各方投资中国、深耕中国的坚定信心。

  连续七年参加进博会,今年强生携多款创新产品亮相。“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成果的绝佳平台,也是我们推动创新药物加速惠及中国患者的重要窗口。”强生创新制药中国区总裁黄琛表示,中国是世界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健康消费需求旺盛。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与各方合作伙伴携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康宝莱今年也是第七次参加进博会,其中国区总经理蔡孟红说:“如今,中国已是全球创新技术的重要策源地,我们在上海设立了全球首个产品创新中心,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以科学为依托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百事公司今年带来了近40款明星产品组合。“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安全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丰富的消费场景,是我们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所在。”百事公司亚太区首席增长官谢长安说。

  加强合作,谋发展繁荣

  本报记者 王玉琳 江润楠

  在本届进博会国家展中国馆,“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模型、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国产大飞机模型“三剑客”闪耀亮相。该馆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谋世界发展繁荣”为主题,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突出展现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阐述“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共赢意义。

  参与进博,见证进博,受益于进博。2019年,Ion支气管镜机器人在进博会首次展出;2022年底,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进入创新产品“绿色通道”;今年3月,通过审批获准上市,9月实现首台商业装机并顺利完成首次商业应用……依托进博会平台,连续七年参展的复星医药的创新成果持续落地,不断从“展品”变“商品”。

  今年6月,西门子能源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携手为沙特阿拉伯建造两座全球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高效燃气电站。本届进博会,西门子能源围绕发电、输电、工业去碳化等关键领域,集中展出一系列最新研发、行业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当前,全球能源转型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门子能源全球高级副总裁姚振国表示。

  在消费品展区,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汇聚旗下雪花秀、兰芝、悦诗风吟等品牌,共展出百余件展品、20余款首发首秀新品。“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的开放胸怀与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该集团中国总裁朴泰镐表示,“进博会这一加强国际合作的平台,为广大外资企业提供了宝贵机遇。”

  产业升级,育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 屈信明 季觉苏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我们积极推进乳业绿色低碳发展,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布局未来发展的重点赛道。”新西兰纽仕兰乳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盛文灏说,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增强自身经济韧性与全球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首次设立新材料专区,升级打造创新孵化专区,举办首发经济和促进消费相关分论坛等活动……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本届进博会推出一系列举措,透露浓浓的“创新味儿”“国际范儿”,为各国企业加深交流合作、共促创新发展创造良好平台,激活更大发展潜能。

  连续七年参加进博会的阿西布朗勃法瑞公司(ABB)本届展示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合作伙伴”,展示了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60余款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聚焦产业升级与能源转型,致力于全面提升工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赋能可持续发展。

  首次设立的新材料专区让不少企业看到发展机遇。“连续七年参加进博会,我们展示新产品、新技术,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今年入驻新材料专区,主要展示公司在贵金属、半导体、医疗健康等领域应用的先进材料。”贺利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艾周平说,“我们看好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明年计划在中国成立氢能催化剂研发中心。”

  进博会期间,近百档集中签约活动将于11月6日至8日在“四叶草”7.2号馆轮番登场,百余家采购商将参与集中签约,预计签订意向合作协议近600项。

  连线全球,助普惠共赢

  本报记者 王云杉 白紫微

  “去年首次参加进博会,我们打出了品牌,收获了订单,今年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参会!”在消费品展区,来自马里的非洲希尔生物集团创始人麦斯携旗下护肤品品牌“希尔可可”如约而至。以进博会为桥,一年多来“希尔可可”在中国市场持续拓展销售渠道,入驻电商平台,取得了喜人的线上销售成绩,也促进了产品迭代升级。

  从一颗生长在西非田野中的乳木果到一罐中国消费者手中的纯果脂保湿霜,“希尔可可”与马里当地的合作社合作,采购由合作社生产的乳木果油,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我们还在马里发起了公益项目,为当地贫困地区儿童捐赠书籍、向村庄捐赠供水设备。”非洲希尔生物集团市场负责人吴坤阳介绍。

  本届进博会以实际行动践行普惠包容理念。“我们参展能享受到一定的折扣优惠,这对我们非洲企业帮助很大。在进博会效应的带动下,赞比亚蜂蜜顺利进入中国市场,接连签下大单,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赞比亚睦朋得野生蜂蜜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同阳介绍,目前,公司正与多家经销商进行洽谈,期待进一步扩大市场。

  不只是蜂蜜。“非洲有很多特色产品,我们希望借助进博会这个平台,帮助更多非洲特色产品进入中国以及全球市场,让更多消费者用上品质优良的非洲特色产品。”张同阳表示,睦朋得将继续和多家非洲企业一起,带来更多的“非洲好物”。

  扩大开放,享进博红利

  本报记者 罗珊珊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进博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我们展示创新实力、开拓国际合作的平台。”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周晓兰介绍,拜耳对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的进博会持有高度评价和深厚感情。今年,拜耳将携旗下三大事业部,汇聚前沿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实际行动彰显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本届进博会,包括拜耳集团在内的186家企业和机构连续七年参展,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创历史新高。

  对于全球跨国公司而言,进博会已成为共享中国开放红利的重要平台。前六届进博会上,欧莱雅集团首发了10余个国际新品牌和数十个美妆“黑科技”产品。“很多新品在进博会的聚光灯下广为人知,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为进一步研发迭代提供思路。”欧莱雅集团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说,欧莱雅从进博参展商变为合作商,再升级为投资商,“进博效应像滚雪球一样推动我们发展。”

  从出台外商投资法到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从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到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到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在前六届进博会上,中国宣布的一系列开放举措逐步成为现实,本届进博会仍将致力于发挥传递开放强音、推出开放举措的重要窗口作用,用实际行动和成果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人文交流,绘文明画卷

  本报记者 曹玲娟 赵 政

  2009年,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藏那曲市格萨尔文化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次仁龙培介绍:“我们将在进博会这个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上,把《格萨尔王传》介绍给更多人。”

  去年进博会上,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将全民音乐创意文化项目——悠如音乐正式引进中国。本届进博会,该公司带来“悠如葫芦丝”。这款类似葫芦丝的全新乐器,能够模拟多种乐器演奏,对着吹嘴轻哼即可吹出旋律,不会乐器的人也能轻松吹奏。“通过科技赋能音乐和文化交流,能够让音乐演奏和创作变得更加触手可及,让更多人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感动。”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添田武人介绍。

  豫园灯会是上海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传统民俗活动。在本届进博会上海馆,传统灯会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参观者用手机扫码登录,即可体验AR技术下的虚实相融场景,看到《山海经》中的“神兽”穿越时空而来。“进博会推动豫园灯会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豫园股份副总裁胡俊杰表示。

  连同“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步行街”“中国旅游”四大展示专区一起,本届进博会将组织200余场精彩纷呈的中外文艺表演,全面展现各地人文经贸特色、城市特色、风土人情,集中展示海内外各种独特的人文艺术风采。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