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个小村庄的富“竹”之路
——思茅区甜龙竹笋出山记系列报道①
秋风起,竹笋香。8—10月是甜龙竹笋丰收的季节,思茅区倚象镇石膏箐村的世波竹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几名工人正麻利地将一堆堆收购来的甜龙竹鲜笋分级打包装箱,这一箱箱甜龙竹鲜笋将发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竹产业是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之一,地处思茅区倚象镇东部的石膏箐村被誉为“普洱甜龙竹笋第一村”,甜龙竹种植面积达10038亩,其中特色经济林775亩。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产业帮扶力度不断增大,村民逐渐改变过去甜龙竹产业散、小、弱布局,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造甜龙竹种植示范园,探索科学化种植、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路径,拓展市场让甜龙竹笋销往全国各地,让原生态农产品走出大山,甜龙竹产业逐渐实现了“出圈”增收。
兴产业,从小而散到强而优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这是石膏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亚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石膏箐村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具备种植甜龙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但甜龙竹产业的发展也曾走过一段弯路。曾经,村里甜龙竹种植分散、规模较小,产量不高,销路也不好。破解甜龙竹产业发展瓶颈,把石膏箐村打造成“普洱甜龙竹笋第一村”成了李亚林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目标。
“种植要注意间距不能太窄,间距大一点,采光好,产笋量也会更好,培苗也要精挑细选,要留壮一些的苗,长出来的笋才好。”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李亚林和村民一起探索甜龙竹的“增收经”。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下田房村民小组打造了甜龙竹种植示范园,并采取‘课堂教学+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指导380户种植户提高亩产量,助力竹产业提质增效。”李亚林说,通过科学化管理,甜龙竹亩产量从之前的340—400公斤/亩增长到400—500公斤/亩。
现在,甜龙竹产业已经成了石膏箐村的支柱产业,村民收入显著提高,人均收入达2.16万元。
创品牌,从不知名到响当当
甜龙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里的世波竹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社负责人李世波凭借多年积累的销售经验和市场敏锐性,成立了世波竹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抓好种苗繁育供应,建好规范化的种植基地,从源头保障甜龙竹笋的品质。
“如今,甜龙竹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我们合作社也乘着这股东风,扩大发展规模,建起了2个冷库,储存量达到60吨。从每天收购2吨新鲜竹笋,发展到现在每天收购量达到10吨。”李世波将甜龙竹种植、收购经营、技术指导联结起来,以合作社为纽带,为发展壮大甜龙竹产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十年来,世波竹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建了厂房和冷链物流配套冷库,还注册了“世波竹笋”商标,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
世波竹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是倚象镇甜龙竹产业蒸蒸日上的一个缩影。倚象镇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以育好“一节竹”、用好“一根竹”、做活“一片竹”为抓手,擦亮“中国甜龙竹之乡”亮丽名片,加快推进甜龙竹产业品牌化发展,将小小甜龙竹建成群众致富“摇钱树”,助力乡村振兴。
拓市场,从卖不掉到不愁销
甜龙竹产业风生水起,好卖才是硬道理。
“我从2014年起种植甜龙竹,一开始种出来找不到销路,费尽周折拉到昆明去卖,卖不掉又拉回来……如今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就解决了销路,我们打多少笋合作社就收多少,当面结算,我们种植甜龙竹笋的信心也更足了。”石膏箐村小平掌村民小组的种植大户高明春回忆起种植甜龙竹的艰辛历程还历历在目。
随着甜龙竹笋的市场行情越来越好,靠着种植近100亩甜龙竹为主要收入的高明春一家日子也越过越好,还建起了二层小洋楼,买了两辆车。石膏箐村像高明春一样靠甜龙竹盖新房买新车的比比皆是。
在石膏箐村白沙河村民小组的种植大户李建祖看来,种植甜龙竹大有“钱”途。“3月份,刚产笋的季节,我们一天卖鲜笋的收入可达5000元,进入采笋高峰期,一天收入可突破10000元。”种植近100亩甜龙竹的李建祖说,一年下来靠甜龙竹可增收30余万元。
石膏箐村的甜龙竹笋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广受赞誉,同时,通过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示范带动,品质上乘的鲜笋产量有了显著增长,供应市场也不断扩大,石膏箐村的甜龙竹笋已成功打入江浙沪等地市场。2023年,仅世波竹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收购了1000多吨甜笋,主要销往北京、上海、郑州、杭州等地,产值800多万元。
甜龙竹产业不仅改变了一个小村庄,也成了思茅区的特色产业。2023年全区共种植甜龙竹3.25万亩,年产量达1万余吨,年销售额可达1亿元。
未来,思茅区将围绕甜龙竹笋仓储保鲜、精深加工、品牌推广等关键环节做大“竹”文章,努力做优品质、做大市场,持续擦亮“中国甜龙竹之乡”的金名片。
作者:徐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