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十周年,也是江苏新型智库建设的质量提升年。多年来,江苏省社科联特别注重智库发展平台的搭建和智库专家的能力培养,依托江苏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打造各类平台,通过组织系列的智库沙龙和培训等多种方式为江苏最强大脑赋能,积极推进智库建设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提升转变,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成为江苏新型智库发展“一体两翼”格局中的重要一翼。
今年,江苏省社科联将紧扣“新型智库建设”这一主题,重点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新型智库组织与管理方式创新”“新型智库研究范式与方法创新”“新型智库建设评价与激励”“新型智库成果的传播与转化”“数据驱动新型智库建设”等专题,组织专家进行研讨交流,研究探索推进江苏新型智库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且能够走在全国前列的省域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代新篇”,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实践续篇”。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江苏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决定》,严格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总目标和党中央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主题,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性作用,对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统筹安排,体现了江苏省在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上的坚决态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全省社科专家学者要聚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这一重要任务深化学习研究和宣传贯彻,并结合智库的研究领域和个人的研究方向,聚焦现实问题,锚定研究领域,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强化使命担当,推进江苏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集“思想库”与“智囊团”于一体,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参谋助手。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新型智库人,必须抓机遇、顺势而为,紧跟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回应“时代之问”、履行“智库之责”,以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为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改革进好言、献好策,这是时代发展对中国新型智库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智库人的使命与担当。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江苏省智库建设已初具规模、特色和优势,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与全国一流智库相比,还普遍存在着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不高,研究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人员结构不合理,数字化程度较低等突出问题,制约着我省智库长远的发展。要走出江苏看江苏,不仅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国家高端智库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全球的视野,掌握撰写有影响力的智库报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地参观、现场交流,学习他们在机构运行、团队建设、平台搭建、人才基础、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并把学习的收获带回去,运用到推进全省智库高质量发展中去。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全面建强高水平智库“苏军”。智库是高端人才和海量知识的汇集地,也是优质科研人才的输出地。高端智库之所以能够出思想、出成果,能够源源不断地推出高水平的分析报告和可行性强的对策建议,也恰恰因为其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才队伍。当前,江苏省智库体系部门人才“跟不上”和“不适应”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跟不上”主要表现在智库研究滞后于问题、矛盾和形势;“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了解相关政策,不习惯对策研究,不善于发现问题。由此带来搞理论研究的多,搞对策研究的少;写学术专著的多,写研究报告的少;关注策略的多,关注战略的少;会写的多,会说的少;学术专家多,智库“管家”少等问题,这种现象与智库建设所需要人才的能力素质不匹配。特别是有不少智库专家由于理论功底不扎实或者虽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智库报告的撰写缺乏实际经验,导致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与高层次智库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功底深厚、眼光思维前瞻、把脉问题精准等能力素质,还有较大差距,提升智库专家能力、培养高层次智库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些问题不足,要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题主线,聚焦新型智库建设和治理、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决策性应用、决策咨询报告撰写能力和政策素养的提升等,采取课堂传授、实地调研、现场教学等方式,就是要积极引导智库专家向专业化转型,具备既有深厚学养又善于以跨学科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成为江苏智库新型领军人才。(刘西忠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本文内容为作者在“第四期江苏高层次智库专家研修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