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4年9月20日,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在首科大厦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承办,是2024年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的系列专业沙龙之一。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教授主持,来自美国、法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商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发表演讲,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主题,重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实践历程、辉煌成就、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教授主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教授演讲
张建平教授以《以“两区”建设推进北京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了演讲。他指出,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两区”建设,通过“两区”建设进一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建立健全数字经济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二是要在开放过程中注意“两区”之间的规则衔接,形成系统性、客观性的规则体系;三是要推动北京建成区域性的标准新高地;四是要研究建立自贸试验区的相关评估指标;五是要发挥北京自贸区的后发优势,借鉴我国已有先行先试经验,结合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推动政策集成和创新;六是要完善行业和领域的监管规则;七是要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多、人才集聚的特点,进一步出台和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措施;八是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高质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国家行政学院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联合行政人员培训中心主任贾莫利丁·纳吉米丁诺维奇·伊斯梅洛夫(Jamoliddin Najmiddinovich Ismailov)演讲
贾莫利丁·纳吉米丁诺维奇·伊斯梅洛夫(Jamoliddin Najmiddinovich Ismailov)在题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与中国道路-了解中国路径》的演讲中指出,中国道路强调政治稳定和中央领导,经济增长和现代化也是中国道路的关键方面,全球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也得到了重视。同时,文化基础在中国道路上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乌兹别克斯坦开始现代化和发展之旅,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显著转型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借鉴,通过吸收中国这些宝贵经验,乌兹别克斯坦可以为未来几年的可持续增长和繁荣铺平道路。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马识路(Hervé Machenaud)演讲
马识路(Hervé Machenaud)在其演讲《从文化角度,看中法民族发展道路的异同》中认为,法国和中国在国家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上拥有许多相似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使中法两国彼此相亲。法国的发展依托于法国政府的强力推动。中国与当时的法国一样,中央政府正确地保留了对经济、工业和社会政策的控制权。中法两国所不同的是,在中国,法规和政策是根据对当前形势变化的评估,以更加务实的方式逐步制定和不断完善的。例如,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始于几个经济特区(SEZ),在这些经济特区中,某些做法经过试验和调整后得到推广,先是在沿海主要城市,然后推广至全国,逐步扩展到西部人口较少的地区。同样,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特定地区进行试验采取新措施,以验证其是否正确、可行和有效,随后再进行全国推广。这无疑反映了中国的一种文化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叶海林研究员演讲
叶海林研究员在其演讲《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中认为,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西方现代化进程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刻的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相继实现独立和发展,不断纠正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公。中国的发展给全世界,特别是亚非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中国和后发国家的合作能够给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其他的地方带来同样的发展机会。如何做到自身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而不是自身的发展以其他地方的利益损失为代价,如何突出我们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实践道路可借鉴性,需要我们用科研成果来告诉全世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阳和平(Fred Engst)演讲
阳和平(Fred Engst)在其演讲《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亲历者的视野》中认为,要回答什么是中国道路,需要从第三世界如何模仿中国道路来谈这个问题。中国道路的起点是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给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和发展环境。到改革开放时期,在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基础以后,有条件地引进外资。国家扶持高科技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体系。第三世界国家学习中国经验,首先必须摆脱帝国主义对他们在各方面的控制,从独立自主起步发展工业;其次必须完成土地改革,把人口的大多数从封建租赁关系中解放出来;此外还应普及教育,加快提高人口的教育和健康水平。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泽米尔·阿万(Zamir Ahmed Awan)演讲
泽米尔·阿万(Zamir Ahmed Awan)发表了题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国道路》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与古老传统也保持着深刻渊源。在治国理政方面,中国政府将儒家“和合”、任人唯贤和“天下大同”的理想与现代治国方略和管理有效结合,创造了既重视古人智慧又重视未来增长所需创新精神的体系。在经济方面,中国政府的现代化政策体现了中国如何将历史优势与现代经济实践巧妙结合,从而快速发展。这种方法不仅推动经济增长,还促进社会稳定,提高数百万人民的生活质量。这种模式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价值观,并针对国家的独特需求量身定制。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树立了灯塔,帮助它们探索如何在应对现代化挑战的同时保持其文化认同。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陶文昭教授演讲
陶文昭教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能与现实》演讲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多模式使然,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采取何种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有着内在关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自信。一方面,在认识上更加深刻、更加自觉。明确使用“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关系等,成为理论创新的重点、热点、增长点。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践行“两个结合”,通过艰辛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伟大创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历史主动。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戴维来教授演讲
戴维来教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与世界意义》主题演讲中认为,现代化并非只有一条既定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正在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从生命理性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诠释。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中“个人本位”的局限,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新理念。从实践理性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通过长期探索,中国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实践特征,将党的领导与国情实际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路径和理论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核心在于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卓越的组织能力。中国道路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以及北京市委党校、安徽省委党校、前线杂志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及社会群众受邀参加讨论和交流,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大家一致认为,本次沙龙不仅加强了社会各界的学术交流,开拓了研究视野,而且从更高层次研究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深刻领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有益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