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成功举办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成功举办

来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24-09-24 13:45

  9月20日下午,2024北京文化论坛“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专业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承办,是2024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的系列专业沙龙之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皇家学会等10位海内外学者围绕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华文明时代价值、文明交流互鉴等作了精彩演讲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相关国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及社会观众80余人参会。

图片1 - 副本

  王轶在致辞中热情欢迎海内外学者莅临,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围绕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在相关领域的工作进展。他表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与深厚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将与全世界的同行一道加强文明研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图片2 - 副本

王轶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

图片3 - 副本

朱浒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沙龙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教授主持。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研究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开场,她指出,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中产生并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一统”的政治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穷变通久”的发展观、“协和万邦”的交流观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仅对中国人民具有深远影响,也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图片4 - 副本

杨艳秋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陈胜前教授从考古学的视角审视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当代价值。他指出,多样的文化生态条件构成中华文明多元统一格局的基础;南北互补双中心的农业起源格局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基础;早期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向心模式为统一、包容文化特性奠定了基础;在改造与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了“顺应自然”与“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当代中华文明既吸收西方文明的长处,同时用自身的长处来弥补西方文明的不足,必将在人类面临重大挑战时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图片5 - 副本

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创院院长许福吉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延续最完整的文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可忽视。中华文明的创新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海外华人群体的成功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互鉴、圣贤教育的延续密切相关。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化、多元化和文化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图片6 - 副本

许福吉[新加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创院院长、教授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赵月枝教授就中华文明新形态的建设与传播过程中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表了看法。她认为,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谱写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生命新图景。乡村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前沿,并在文明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文明将在数字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出一种克服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跨越城市与乡村鸿沟、弥合人与自然新陈代谢断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图片7 - 副本

赵月枝[加拿大]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文讲席教授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仲华研究员指出,“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始终追求,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筋骨与血肉,使得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九州共贯、多元一体”还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丰富资源和活力源泉。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来看,多地域多民族的丰富文化资源为中国历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动力。

图片8 - 副本

刘仲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图片9 - 副本

陈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陈默教授主持沙龙对话的下半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涛教授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提出了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的看法。他指出,千百年来,“大一统”传统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道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始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形成的,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魂脉、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文明新形态。

图片10 - 副本

张 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欧阳哲生教授指出,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包含了物质、精神、制度多重层面,蕴含着丰富的文明互鉴内容。中华文化之所以发展至今,与其包容、吸收、融合外来多元文化有关。在漫长的文化交流中,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文化刺激,相互对照,取镜对方。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任何优秀的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获得验证。

图片11 - 副本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一心(Alexis Lavis)教授引用“仁”“自然”和“禅”这三个中国哲学宝藏中的关键概念,深入探讨了它们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当前在科技、经济和交流方式巨大进步背景下,也面临着人性意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心理或精神健康这三重危机。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关键概念——“自然”“仁”和“禅”,是深入解决来自现代文明巨大风险的重要途径。

图片12 - 副本

杨一心(Alexis Lavis)[法国]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西安翻译学院客座教授、英国学者蒲华杰(James Trapp)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观察了中国核心文化的连续性。他认为中国一直保持着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吸收各种各样的外部元素,接受、理解、改变,然后把它们变成可识别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中国主流文化体系中。他以中轴线为例,指出从传统文化和“精神”角度来看,它与2500多年前《周礼》有直接联系。而中国传统超强生命力的最佳体现,莫过于北京中轴线在过去十五年里向北延伸至奥林匹克公园、向南延伸至大兴机场,形成了两个新的端点。

图片13 - 副本

蒲华杰(James Trapp)西安翻译学院客座教授、英国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建伟教授延续了中轴线这一话题,指出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集中展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中华文明传承延续、古今交融的中国故事,也向今天的人们呈现了一个“何以中国”的物质见证,更为今天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

图片14 - 副本

王建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场沙龙汇聚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通过对中华文明的特性、文化交流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应对当代挑战中的独特优势。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世界文明未来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