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岁稔年丰庆收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9-23 09:28

岁稔年丰庆收获

——各地举办丰收节活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综述

  9月22日,秋分时节,我国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陆续开始了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农忙,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图为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朝阳乡木鱼村,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在晾晒收获的玉米。邓良奎摄(新华社发)

  9月22日,产粮大省黑龙江在重要粮食产区哈尔滨市方正县组织开展秋收开镰等农业活动,展现“大粮仓”丰收景象,呈现黑龙江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积极成效。图为农机在方正县的稻田中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 松摄

 

  9月22日上午,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河南兰考开启。在全国各地,“丰收民歌”相继唱响。微风拂过广袤无垠的田野,稻浪轻摆,瓜果飘香,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味道。

  大地欢歌喜丰收

  农民登台唱响丰收赞歌,乡村工匠展现精湛技艺,智慧农机“大展拳脚”,民俗非遗表演精彩纷呈……在河南兰考,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上,来自全国多地的农民代表、“三农”工作者和干部群众共享丰收喜悦。

  今年丰收节以“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发布了多项惠农助农政策措施,并举办“菜篮子”产品消费促进行动、乡村特色美食品鉴推广、农民丰收故事会、村歌大赛、乡村电影周等活动。

  在兰考县仪封镇的一片高标准农田,红薯正茁壮成长。“我们这里是沙土地,种出来的蜜薯很甜。”种植大户张聚群边说边点开手机,土壤墒情、苗情、虫情、气象等信息一目了然。

  “田间的气象装置和监测设备等收集到的数据,会传输到县里的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经过大数据分析和专家评估,把实用信息发送给农户参考。”兰考县智慧农业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

  经过各地共同努力,今年我国夏粮获得了丰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等供给充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累计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升。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目前除双季晚稻外,大部分秋粮作物进入成熟收获期。玉米、大豆、中晚稻等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偏好,全国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产业兴旺促增收

  在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现场,多个展销摊位人气很旺。鸡蛋刀削面、信阳毛尖、各种瓜果……天南海北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大家品尝、购买。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广大农民朋友盼望着丰收、增收。

  近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组织电商平台等经营主体围绕国产大豆及豆制品、牛奶及乳制品、牛肉等开展了助农直播、发布了系列惠农举措。一批品牌农产品登陆电商平台展销促销。今年金秋消费季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1月底。

  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上党村,漫山遍野的锥栗树硕果累累。为了扩大销路,连日来,村里的党员干部帮助村民联系客户。“我种了20亩锥栗,今年预计收入能达到5万元。”种植大户王万明高兴地对记者说。

  智能化食用菌基地里,朵朵银耳散发阵阵清香;智慧茶园内,茶树生长环境、病虫害情况可以通过智慧监测系统一目了然……记者在下党乡采访发现,村村有特产,食用菌、油茶、高山果蔬等特色农业“多点开花”,村民钱袋子日益鼓起来。

  今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强农业品牌打造,发展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收途径。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实际增长6.6%;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达到了3274万人。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市场建设处处长沈国际表示,下一步将采取措施做大做强农业品牌,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让农民群众切实得实惠。

  和美乡村换新颜

  在河北,丰收市集人头攒动,乡村旅游让人放松身心;在山西,威风锣鼓、上党八音会奏响丰收乐章;在江苏,“新农人”代表分享创新创业经验,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全国各地举办的丰收节庆祝活动,展现出各美其美的乡村新气象、新活力。

  放眼广袤的田野,各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洎水新城社区,是采煤沉陷区村民集中安置组建的农村社区。现在生活的突出变化是办事更方便了。这里有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室、卫生站,还提供上门代办、网上代办等服务。

  “办事窗口2名党员服务人员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士上门代缴水电费、医保费、帮助联系维修,每天都有村民受益。”洎水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吉志良说,社区还建设了“共享菜园”,村民们可以种菜,互相协作,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

  今年以来,晋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不仅让一个个村庄环境更加干净秀美,也让农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在全国,各地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是丰收中国的美好画卷,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和祝愿。在希望的田野上,各地正共同努力,扎实奋斗,推动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据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黄韬铭、唐诗凝、董建国、许雄)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 中欧班列“枢纽经济”展新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