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现最美铁路丨“铁轨上的外交官”:零下40度坚守与“一拳的距离”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独家> 重点策划 > 正文

发现最美铁路丨“铁轨上的外交官”:零下40度坚守与“一拳的距离”

来源:光明网2024-09-18 13:49

  光明网讯(记者 刘晗旭)“呜……”伴着一声长笛,国际旅客列车缓缓牵引驶入包头车辆段国际换轮库,车厢被节节分离,停放在换轮台位上。插设防护号志、作业线分解对位、拆卸通信连接线、连接地线……换轮库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中蒙边境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有一群被称为“铁轨上的外交官”的铁路人,他们默默进行着一项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国际旅客列车转向架换装。

发现最美铁路丨“铁轨上的外交官”:零下40度坚守与“一拳的距离”

包头车辆段国际换轮库 记者刘晗旭 摄

  自1956年中蒙国际旅客列车运营以来,由于蒙古国铁路轨距比我国采用的国际标准轨距宽85毫米,因此跨境往来的中蒙国际旅客列车均需开至国际换轮库,接受换轮作业。“85毫米,也就是一拳的距离。但这‘一拳之差’不仅关乎国际列车安全,更关系国家形象。”坚守在换轮一线26年的二连车间运用组组长王坚说道。从1956年换轮厂在集宁成立,到1965年搬迁至二连浩特;从在荒芜的野地上搭建起没有围墙、屋顶的简易换轮场,到如今科技化十足的换轮库,一代又一代的“换轮人”不仅守护着国际旅客列车安全运行,更见证着中外间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日益密切与丰富。

  冰雪与钢铁的传奇:“换轮人”的极寒坚守

  每当冬日来临,二连浩特便笼罩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驶出国门的国际旅客列车要经历西伯利亚2000多公里的无人区和沿途暴风雪天气的严峻考验。冬季,车内排出的污水以及车辆运行中的积雪,瞬间冻成坚冰,为了仔细检查车辆状态,保证车辆运行安全,“换轮人”还要进行凿冰除雪作业。

发现最美铁路丨“铁轨上的外交官”:零下40度坚守与“一拳的距离”

“换轮人”正在检修列车 记者刘晗旭 摄

  “有一年,冬天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40℃,我们胡子眉毛上的霜化了又结成冰。”王坚说,为了寻找冰坨下面的隐患,他们要带着十几公斤重的大锤,在转向架上爬上爬下。大锤凿完还要用检点锤一点点抠,直到露出金属部分,再进行检修作业。“我们手都冻得打不了弯。”提起过往经历,王坚目光灼灼,这样的艰辛的除冰工作,要从每年的12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3月。在这样的环境下,“换轮人”每次都能除掉重达250公斤的冰坨。

  “小车”省了“大力气”:换轮魂的突破创新

  “这小车是给我们省了大力气。”作业组职工们对记者介绍道。“这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工具。”据了解,在中蒙国际旅客列车转向架换装作业中,需要为首尾两节车厢更换通用车钩,才可以适应和配套蒙方机车进行连挂。蒙古国采用的CA-3型车钩达230斤,这样的重量,在更换作业时给作业人员造成了一定困难。

  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创新的火花。二连车间运用组集思广益,利用液压系统设计制造出了一个可升降的工具小车。“在换钩作业时,能够通过踩脚踏板控制起升高度,让车钩下部与小车上平面平行。这样一来,职工们只需要将车钩水平移动至换钩小车上就行了。”王坚指了指四个车轮,这台小车还配置了四个大车轮,避免了在移动时车轮易卡在钢轨间的问题。这种可升降的“定制化”工具小车,在不增加作业人员负担的情况下,不仅减轻了作业强度,还提高了作业的精准度和安全度。

发现最美铁路丨“铁轨上的外交官”:零下40度坚守与“一拳的距离”

“换轮人”与驶进换轮库的国际列车 记者刘晗旭 摄

  几十年来,简易换轮场“砌了墙、盖了顶”,“换轮人”更是绞尽脑汁地出主意、想办法,积极摸索提高设备质量,用科技创新手段为安全加码:设计液压泵站顶升装置替代人力杠杆和油镐顶升作业,制作弹簧托盘液压分解组装器缓解高强度劳动作业……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换轮人”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扬的牧歌,诉说着坚守与创新的传奇。

  在一代又一代“换轮人”的接续努力下,包头车辆段二连车间创造了平安换轮上万次、68年来国际换轮作业安全无事故的亮眼成绩。他们是“钢铁驼队”的守望者,更是国家形象的守护者,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中,“换轮人”的身影或许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贡献却如同那85毫米的轨距差异一样,虽小却至关重要。正如那声长笛响起,国际旅客列车再次缓缓驶入换轮库,开始了新一轮的换装作业,“换轮人”的故事也将继续在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上,续写着他们的忠诚与担当。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金秋“丰”景喜人

  • 多彩活动迎国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2024-09-26 10:23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在播种孕育的过程中,奔走在各地的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基层的科普教育活动和服务平台,正不断赋予齐鲁大地科学的神奇与美好。
2024-09-26 10:17
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报告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全球7个SDGs及中国227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定量评估。
2024-09-26 10:16
从黄大年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无数教师在中国大地上延续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2024-09-26 10:12
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落成八周年之际,“中国天眼”核心阵科学和技术研讨会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召开,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谋划FAST核心阵的科学规划和建设。
2024-09-26 09:21
大模型对未来10年—20年影响长远,做好积累‘后发先至’也是好事。
2024-09-25 12:39
9月24日10时31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仪41星、星时代-15/21/22卫星、驭星二号05星、复旦一号卫星、天雁15星和吉天星A-01星共8颗卫星发射升空,
2024-09-25 04:20
纵观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规模成长迅速,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逐年提升。
2024-09-25 09:29
“模型崩溃”是今年7月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的问题。熊德意解读称:“真实的人类语言数据,其分布通常符合齐普夫定律,即词频与词的排序成反比关系。
2024-09-25 09:26
现代生物育种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培育性能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新一代育种技术,是种业强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竞争焦点。
2024-09-25 09:24
许振超是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1984年,青岛港顺应集装箱装卸运输趋势,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
2024-09-25 09:23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2024-09-25 09:04
9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数字经济工委会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面向人工智能的数字身份体系研究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表致辞。
2024-09-24 16:26
当下,在国内高校中,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2024-09-24 09:59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食品行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2024-09-24 09:57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2024-09-24 09:53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2024-09-24 09:50
《三体》成为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2024-09-24 09:42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步。
2024-09-24 09:28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2024-09-24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