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山太飞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高标准机库内,工作人员在维护飞机。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目前,中国有运输飞机4335架,运输机场262个、机场总容量达16亿人次,无人机年飞行达千万小时量级,新注册无人机总数正在以月均10万架的速度增长。在大体量、高速度发展态势下,中国民航运输航空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和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平均值为0.0016和0.01,分别为全球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亚太航空安全研讨会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宋志勇表示,中国民航始终致力于积极为全球民航安全发展贡献力量。
“只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人的资质能力,才能更好塑造民航安全。”宋志勇表示,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中国民航局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员能力恢复和提升,开展飞行能力提升训练12.3万人次,重点提升维修能力、强化放行人员资质保持,开展空管人员基础能力强化培训,重点加强大流量、突发特情训练等。注重职业健康管理,督促各运行主体严格落实航卫管理、疲劳管理要求,关注心理健康,引导人员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将预防保健转化为自觉行动。
持续推进民航安全相关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人的工作效能,为民航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民航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民航企业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提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以及安全重大关键技术应用推广等项目,有效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分享安全经验和成果,是推进民航安全的重要举措。宋志勇表示,作为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创始会员国和一类理事国,中国建设性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各项活动和项目,有效促进了区域民航安全、高效发展。
“民航安全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风险挑战,需要共同努力解决。”宋志勇表示,一方面,民航运行风险交织叠加,运行环境更加复杂。更频繁的航班运行叠加机场新建、改扩建、不停航施工等,将进一步提高跑道混淆、跑道侵入风险;极端天气增多导致空中失控、颠簸伤人风险加大,航班大面积延误、备降对运行秩序、人员疲劳等方面的影响都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另一方面,自动化、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技术带来衍生风险。航空器自动化技术不断升级容易衍生出人工操作技能下滑的风险;以人工智能、无人机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对安全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持续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强化数据保护,提升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飞行态势的实时感知和协同运行,以及安全预警告警能力。
宋志勇认为,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在人才培养上,持续加强专业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顺应民航全球化程度加深趋势,加大国际人才培养力度,持续为国际民航治理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民航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整体素养,增强社会各界对民航安全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共同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行业发展环境。
在提高科技支撑水平上,秉承互信、合作、共赢的精神,积极推进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携手打造民航安全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葛金梅建议,聚焦民航安全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前沿,加快构建以智慧民航为引领的覆盖全要素、全流程的民航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在安全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重要技术装备场景应用示范,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提升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崔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