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China Travel”火爆全球社交媒体,“City不City”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北京,作为中国首都、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选择和重要窗口。因此,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光明网联合策划推出《北京,请回答——一座超大城市的“V观”运行》系列海外视频,集纳海外博主与专家学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超大城市的“微观”场景为切入,以沉浸式体验为主线进行探索揭秘。在一个个记录镜头下,讲好新时代北京故事;在一段段理论评析中,解读新时代北京发展,向海外网民和年轻群体展现北京魅力的同时,勾勒出真实可感的中国形象。
“夜经济”作为新兴的混合消费模式,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体验,也推动了文化旅游市场的复苏,成为扩大消费需求和促进内需增长的重要引擎。2019年,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即“夜经济1.0版政策”),标志着“夜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随后,北京相继推出“夜经济2.0版政策”和“夜经济3.0版政策”,布局建设“夜京城”消费地标、打卡地、生活圈,进一步拓展了夜间多元消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作为“夜京城”的特色消费地标之一,也是北京“夜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在《北京,请回答——一座超大城市的“V观”运行》系列海外视频中,英国博主大卫(复古家庭Chinese Life)和北京市朝阳区水务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马海涛一起夜游亮马河,感受这座国际风情水岸的迷人魅力。“北京这座城市一直在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外国人,我拿着护照就可以轻松地享受北京的美好生活,这让我更加期待再来北京。”大卫希望下次可以带家人一起来北京,感受“夜京城”的繁华魅力。
目前,北京已培育出包括蓝色港湾-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在内的13个“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38个融合消费打卡地和30个品质消费生活圈点位,让北京的夜间消费场景更鲜活、夜间消费供给更多元,全面激发夜间消费活力。
北京“夜经济”为刺激城市消费活力、促进经济繁荣提供了重要动力。一是促进城市就业,焕发城市活力。发展“夜经济”不仅能展现地方特色文化,为城市增添“烟火气”,提升城市生活体验度,还能扩大内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改善城市治理,提高城市运转效率,焕发城市活力。二是促进消费业态升级,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夜经济”发展载体不断优化升级,从传统夜市到新型夜市再到商圈,“夜经济”业态不断丰富,逐步升级“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功能,呈现出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的特点,不断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三是提升首都吸引力,塑造国际都市形象。“夜经济”的繁荣不仅为北京的城市形象添彩增色,更展示了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魅力和包容性。如《北京,请回答——一座超大城市的“V观”运行》视频中的“北京水岸风情有多美?来亮马河夜游就知道了!”这一案例,以海外博主的第一视角进行内容分享,在提升受众沉浸感、增强情感共鸣性的同时,为北京形象的国际传播“添砖加瓦”。
2024年4月,北京市商务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再次提出要繁荣夜间消费场景。《方案》提出,发挥“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品质消费生活圈等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开发夜购、夜食、夜游等项目、优化地铁等城市交通运营时间、持续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这为进一步建设“夜京城”,推动北京“夜经济”不断向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方向升级提供了方向指引。
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激发夜间消费活力。一方面,强化规划布局,打造特色夜间消费集聚区。通过系统性规划,优化北京市夜间经济业态和空间布局,建设多样化的夜间消费集聚区。一是深挖各区的消费资源特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开发独具风格的夜间消费产品。二是鼓励培育建设富有区域特色的消费集聚区,包括多元化的夜间文娱、体育、康养等业态集聚区,提升夜间消费氛围和整体效益,丰富夜间消费业态。三是鼓励科技和文化创新融合,提升“夜经济”的科技文化水平,如鼓励科技馆、博物馆、书店等延长营业时间。
另一方面,着力完善“夜经济”配套服务,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健全服务保障机制,统筹公安、城管、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加强对各区夜间消费集聚区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完善夜间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夜间消费的便利度、活跃度和安全性。二是提升夜间活动管理水平,加强对“夜经济”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营造良好的“夜经济”环境,保障相关产业良好发展。
亮马河持续不断释放的“国际范”“文艺味”和“烟火气” ,见证着亮马河文化经济带持续不断的更新与充满活力的转变。夏季是“夜经济”的旺季,数据显示,我国60%以上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未来,北京“夜经济”有望不断成长,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
(作者黄庆华、胡梦佳,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