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China Travel”火爆全球社交媒体,“City不City”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北京,作为中国首都、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选择和重要窗口。因此,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光明网联合策划推出《北京,请回答——一座超大城市的“V观”运行》系列海外视频,集纳海外博主与专家学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超大城市的“微观”场景为切入,以沉浸式体验为主线进行探索揭秘。在一个个记录镜头下,讲好新时代北京故事;在一段段理论评析中,解读新时代北京发展,向海外网民和年轻群体展现北京魅力的同时,勾勒出真实可感的中国形象。
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见证了国家历史、跃动着民族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北京博物馆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博物馆集群,为打造“博物馆之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在《北京,请回答——一座超大城市的“V观”运行》系列海外视频中,我邀请英国博主大卫(复古家庭Chinese Life)共同探访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希望您以后经常来、和朋友一起来,感受这些美石美刻背后的精彩故事和还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悟北京城的雕刻时光”。近年来,北京地区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能力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在馆城融合、守正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博物馆发展之路。目前,北京已经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广布局的博物馆体系和纵横有序、经纬交织的博物馆布局。
描摹北京的古都风韵和城市肌理
北京本身就是一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活态博物馆,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孕育了丰富的文物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1964年出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造型古朴雄浑,包括石柱、石阙顶、石柱础等十余件石刻,被称为“北京第一古石刻”。这座秦君神道柱建造于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距今已有1919年的历史。
作为北京地区东汉时期墓上建筑的唯一遗存,秦君神道柱不仅是北京地区继新石器时期石雕艺术品后发现最早的石刻文物,还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东汉时期神道石柱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对。刻在柱额上的“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11字铭文,字迹清晰,苍劲有力,被书法界鉴为汉代隶书精品。其中“幽州”二字更是在北京地区石刻中首次出现。
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周年而立的蓟城纪念柱,位于北京广安门以北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内(辽、金时期宫城的中轴线上),如今已成为北京建城之始的纪念性标志物。这座高为10米的蓟城纪念柱,造型便是复刻的秦君神道柱,在榜文之上添加了阙顶,等比放大数倍,别出心裁地将成对的石柱变成了一座独立的纪念柱。柱上的榜文写道:“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蓟城纪念柱耸立在滨河公园里,代表着北京城最初的模样,记录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年龄;秦君神道柱矗立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中,见证了汉代北京的政治生活,铭刻了这座古老城市的记忆。这组相差1890岁的石刻如同自带时空密码,带领我们感受古都北京之韵。
这些历久弥新的文物古建不仅构建了北京城严整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肌理,也塑造了深沉厚重、创新包容的城市内涵。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只有把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看做一个整体,才能感受到街区、村落、历史建筑、历史遗迹中展现出来的北京魅力。
走出馆城融合的博物馆发展之路
2020年,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提出“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截至2023年底,北京地区共有226家备案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北京地区博物馆拥有藏品总数达1625万件(套),排名全国第一;当年全市博物馆累计推出约700场展览活动,接待人次超8000万。北京,正在奋力谱写“博物馆之城”建设新篇章。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作为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艺术精品的专题博物馆,占地近2万平方米,收藏北京地区的石刻藏品2600余件(套),包括北朝造像、唐代墓志、金元石雕、明清碑刻,以及《诒晋斋》《敬和堂》等法帖和名家书法刻石等珍贵石刻文物。博物馆藏品种类齐全、数量众多,涵盖了从汉代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地上地下文物,其中不乏石刻艺术珍品、精品、孤品和国家一级文物。例如,在《北京,请回答——一座超大城市的“V观”运行》视频中,被英国博主大卫连连称赞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就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觉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曾被清朝乾隆皇帝选为母亲崇庆皇太后的祝寿之地。《胪欢荟景图册》中就记载了当时的寿宴场景,1000名黄衣喇嘛组成千人诵经团祈福祝寿,场面极为盛大。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作为中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雕刻艺术最精美的金刚宝座式塔,形制奇特、设计巧妙,不仅融合了中外建筑的形式特点,还是明代建筑工艺和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塔中的珍品。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由方形坚固高大的塔座加上部的塔顶建筑群构成,遍身浮雕,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几乎处处都有艺术装饰。真觉寺金刚宝座基须弥座下枋及法轮、南面券门上方塔额、塔身佛龛两侧边沿荷叶匾内、楼梯转角处、五座小塔须弥座上枋处及法轮、中央大塔塔刹等多处镌刻汉文、藏文、梵文石刻文字。雕刻技巧娴熟生动,描绘画面丰富饱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出显密相通、汉藏融合和世俗化的时代风格,构成了佛塔上的世间万象。
近年来,随着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成为网红打卡地,这座小众博物馆也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紧抓机遇,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将北京传统文化与馆藏特色、时尚美学元素相融合,
力求让博物馆文化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让观众以全新视角了解、感受北京传统石刻文化,提升文化活力,促进文化自信。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拍照打卡、约会社交、休闲遛娃……博物馆在大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多元化的城市“会客厅”。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整合、协调、促进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领域的群众需要,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持续提升固有博物馆品质,基本陈列《贞石永固——北京石刻艺术历史文化展》以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为中心,在其周围设立真觉年轮(真觉寺历史沿革)、陵墓石刻、寺观碑刻、石破天惊(从石头到石刻)、石上真草(馆藏石刻拓片期刊展)、铁笔传神(透过刀锋看笔锋)、祠墓碑刻、耶稣会士碑刻、综合碑刻8个展区。展览的形式设计注重结合馆舍环境特色,运用场馆的色彩、色调,将遗址、绿化、多媒体、智能定位系统等天然环境素材和科学技术手段整合利用,借助前沿科技手段创新展陈方式,让珍贵的文物鲜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些石刻文物与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紧密相连,从汉唐雄风到辽金元三代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再到明清帝都风范的深厚文化底蕴,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同时,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立足地域历史文化,深挖文物资源价值,加强规范化运行管理,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参观体验,丰富文化供给。通过公益讲座、志愿讲解、流动展览进社区、金石刻初心思政课进校园等社教活动,大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不断提升北京石刻文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全方位激活地域特色文化与历史底蕴。
博物馆是城市的精神家园,“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盛夏时节,五塔寺风景如画,参观者络绎不绝。在《北京,请回答——一座超大城市的“V观”运行》视频结尾,我与大卫坐在金刚宝座塔前那棵600年的古银杏树下依依惜别,相约金秋时节再聚首。北京,也诚邀全世界友人相聚于此,共同感受中华文明所传递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闫霞,作者系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