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岛莱西——三产融合提升特色产品附加值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青岛莱西——三产融合提升特色产品附加值

来源:经济日报2024-08-01 09:37

  莱西市院上镇村民正在采摘葡萄。 魏 康摄

  “走!带你看个好光景!”一大早,青岛莱西市姜山镇姜山新村党委书记迟德强兴奋地说。

  从姜山新村向北驱车5分钟,便来到胶东半岛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姜山湿地,习习微风吹拂,水面波光粼粼,偶有阵阵涟漪,仔细一看原来是有小龙虾不时露出水面挥舞双钳觅食。

  小龙虾是南方特产,为何北方也出产南方虾了?“不光能产,品质甚至还高出一截来!今年咱村自产的第一批小龙虾已经上市了。”面对记者的疑惑,迟德强颇为自豪。

  背靠姜山湿地水资源优势,看准了小龙虾这一餐饮“顶流”,姜山新村从2023年起联合邻村保驾山新村,从江苏盱眙引进专业水产养殖公司,三方合资开始首次规模化养殖小龙虾尝试。得天独厚的近野生自然条件,加之北方水温低生长周期长,出产的小龙虾肉质紧实弹牙,一上市就颇受欢迎。

  而在莱西市河头店镇高格庄大闸蟹养殖基地,生产经理郭建正在指挥工人管理水草,以适应大闸蟹生长所需的清洁水质。郭建介绍,这已经是南方大闸蟹“落户”莱西的第二年,今年在试养成功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投放8.6万尾蟹苗,预计10月份上市,总产值将达300万元。

  在莱西,像“南虾北养”“南蟹北养”的乡村特色产业正逐渐兴起。“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莱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迟宗兴表示,“作为‘莱西经验’诞生地,我们不想错过这个‘强村共富’的机会。”

  据悉,莱西市围绕推动“强村共富”,以“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引领,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聚焦挖掘农村资源、提升资源价值、完善配套运营等关键点快速破局,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了一批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这几天,在莱西市马连庄镇西瓜种植基地,碧绿的藤蔓上,滚圆碧翠的麒麟美都西瓜整齐排列,基地负责人徐菊珍正忙着采收,这也标志着又一南方品种今年在莱西成功落地。“184个西瓜种植大棚,一个大棚就能产出两三千斤,总产量能达到五六十万斤。”徐菊珍说。

  黑桑葚挂满枝头娇艳欲滴、碧根果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不同品类的菌棒出菇如雨后春笋、培养皿中羊肚菌丝等待“农民科学家”进一步分离……盛夏时节,行走在莱西,能感受到“一村一品”串联起的乡村特色产业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乡村产业引进来,更要可持续。莱西市在立足资源禀赋,引入乡村特色产业基础上,注重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单一产品向发展多元产业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

  走进莱西市院上镇徐家屯村,只见一串串紫黑色葡萄挂在碧绿的藤蔓上。葡萄大棚里,种植户徐源壕正趁着晴好天气给葡萄除叶,以此增加光照提高葡萄糖度。

  “得益于气候、土壤适宜,村里种出来的巨峰葡萄颗粒饱满、口感甘甜,深受消费者欢迎。”徐源壕说,“我种了3个大棚的葡萄,现在市场价30多元一斤,一年就能收入30万元左右。”而在不远处的九顶庄园,这里的2200余亩酿酒葡萄正繁茂地生长着,工人们忙着抹芽、夹枝。依托九顶庄园、归璞酒庄等产业基地,当地发展酿酒葡萄66.67公顷、无核葡萄4.67公顷,年产量达500余吨。

  院上镇副镇长刘文娟介绍,通过对葡萄全产业链进行文化创意植入,开展葡萄采摘、红酒酿造、户外烧烤等文旅活动,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休闲体验,形成了“种植+酿造+文旅”产业链,带动周边村庄村民就业100余人,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从单纯葡萄种植基地到葡萄酒业内知名品鉴地,从葡萄酒地区销售集散地到胶东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葡萄全产业链的培育提升,是莱西市以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的一个缩影。

  莱西市积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将基础农产品转化为高价值商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带动下,莱西市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新村达到98.2%,100万元以上的占35.1%。

  此外,为破解农产品多而不强、大而不优、品牌有而不响问题,莱西市依托镇村共富公司,甄选域内特色农产品整体包装推介,打造“莱西有礼”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品牌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共集纳产品8个大类、“土特产”160余种,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2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1个,持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好风景”引来“好钱景”,好产业带来好日子。“今年我们又投放了230万尾虾苗、2万多斤大闸蟹苗,预计小龙虾产量将达60吨,大闸蟹产量将达100吨。”迟德强说,“初步估计仅水产养殖一项便可为两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带动30多户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刘 成)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莆田仙游: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升级转型

  • 霞光满天“扮靓”南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