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入夏以来,伊春市乌翠区“乌翠之夏”第四届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街区呈现出游人如织,“夜经济”持续升温,较往年更加“火爆”的可喜景象。当地群众和各地游客在这里尽情地品尝丰富多样的美食,竞相结伴游玩,感受着林区独有的饮食文化和烟火气息。“繁华”的背后,离不开乌翠区模式探索、消费促进和扎实保障等关键举措为其“背书”。
抓“融合”——打开思路探索高质量模式
近年来,乌翠区以打造高质量“夜经济”为核心,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力求实现群众在夜间休闲消费多元且多样化。在历年举办的“乌翠之夏”文旅活动中,打破了夜间只有“餐饮消费”的局限,将生态文化、木艺文化、美食文化、群众文化高度融合,释放“旅游+”活力,让群众和游客的夜间美好生活实现“仲夏夜之梦”。
今年,乌翠区深刻总结了前三届夏季文旅活动的经验,全面考虑了旅游休闲文化街区融入群众生活的功能性、便捷性、趣味性和品牌性。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邀请专家指导论证、研究文旅政策等措施,提早谋划,形成方案。组织责任部门力争抓住上个冬季旅游热度,重新选址,在乌马河镇的乌马河畔建设了“乌翠之夏”第四届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街区,不仅将地方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特色住宿、游乐演艺等百余种品牌、千余种商品形成集合,同时解决了以往交通不便、摊位分散等现实问题。“吃、住、行、游、购、娱”的高质量融合模式在这里又一次实现迭代升级。
优“体验”——锚定需求找准促消费场景
乌翠区以把握机遇意识、前沿意识、开放意识为主题,以“增强游客体验感”为核心集思广益,开展“头脑风暴”,促进“夜经济”消费场景不断“升级”。
在街区“微景观”打造方面,由创意设计企业助力,在公园草坪上打造了“大木椅”“桦树秋千”“乌篷船”等木艺景观设施,突出“中国木艺之乡”特色;打造了“Welcome to WuCui”“河畔篝火”“星球公园”“天使之翼”等灯光场景,穿插在星空顶泡泡屋和露营帐篷之间,为游客的镜头增添了别样“精彩”。
在业主招募方面,该街区吸引了80余家商户入驻,无任何场地租赁费用。在这里,“南货北销、北货南售”的模式成为乌翠和茂南两城之间的重要纽带;“北沉香”“北红玛瑙”“漆扇”“东北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推杯换盏”的排档和排起长队的美食摊已成为街区常态。
此外,乌翠区各机关部门还策划了演出活动近60场,将群众文艺、特色专场、诗词大会、歌曲比拼融入“乌翠之夏”大舞台,不间断为游客呈现“视听文化盛宴”。
通过“乌翠之夏”文旅活动产生的“辐射效应”,带动乌翠区旅游行业整体向好。自6月以来,乌翠区旅游接待人数达23.5万人次,同比增长255.15%;旅游收入达1.2亿元,同比增长255.16%。
强“服务”——以人为本开展精细化保障
为保障“乌翠之夏”文旅活动成功举办,乌翠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规范。根据夜间经济和游客行为特点,乌翠区通过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夜间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制定安全管理细则和应急预案,围绕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治安管理等方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最大程度保证游客安全,实现夜间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以服务游客和服务外地客商为导向,现场设立了“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饮用水、手机充电、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形成了“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各行政部门设立了“引导台”,宣传惠企、政务等政策流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传导意识。
活动期间,市场监管、应急等部门执法人员会不定时对摊位经营者身份信息、液化罐使用方式等安全措施进行监管,保证每位游客在餐饮和游玩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公安部门每日派出特警、民警、交警20余人在街区巡逻,并设立流动警务室,为群众提供必要服务;医院、消防等部门派出应急车辆,随时处置突发情况。此外,美食街每5米设置1个垃圾箱,由市政环卫部门随时清理垃圾;同时,电业、供水部门还会及时为各摊位提供电路和自来水配置保障。为延伸服务“触角”,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每天都定时到街区“亮身份、促服务”,解决游客的各类问题。目前,已派出志愿者500余人次,让游客倍感贴心和安心。(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