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老工业基地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老工业基地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7-04 09:40

今年一季度,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

老工业基地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中国工业贡献了1000多个全国第一,诞生了鞍钢、沈鼓、沈飞等一批大国重器领军企业,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征程上,辽宁传统产业如何振兴发展?

  近年来,辽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增速,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台阶。今年一季度,辽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3.6%、21.6%。

 

  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盾构机主轴承国产化,难度在哪?“千难万难,最难的还是材料研发。”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隧道掘进装备分厂副厂长陆霞给出答案,盾构机主轴承不能自主制造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

  为此,辽宁省沈阳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北方重工联合产业链上下游40多家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我们将攻关方向瞄准稀土轴承钢研究,从源头解决主轴承的材料问题。”与北方重工协同攻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殿中介绍,通过控制氧含量,成功研制出的稀土轴承钢拉压疲劳寿命提高40多倍,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提升40%。

  随着盾构机自主可控制造“最后一公里”的成功打通,北方重工目前已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煤矿巷道掘进机等一系列隧道工程装备的设计研发和制造技术。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辽宁将锚定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目标定位,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快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辽宁省委书记郝鹏表示。近年来,辽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围绕高端数控机床、储能与氢能等方向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么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手机看视频时间久了有可能发烫,原因就在于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会随着温度发生改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团队瞄准这一“靶点”,持续攻坚研发出的温控芯片,从原材料配方到关键工艺技术,再到制造加工设备,全链条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

  “在政策支持下,我们的科研成果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方式实现落地转化,成立了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产品已进入40余家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实现批量供货。”孙东明介绍。

  孙东明团队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是辽宁这片创新创业沃土里的一棵新苗。辽宁科教资源丰富,拥有61名两院院士和上百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如何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胜势?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进‘车间’、融入‘产业链’,能够走向‘市场’。”辽宁省副省长高涛表示,辽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动建设36家中试基地,构建覆盖全省的中试公共服务网络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站”。2023年,辽宁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8.3亿元,同比增长30.8%。

  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精密轴承生产线上,一套套高速线材轧机轴承、轨道交通轴承等高端产品正在快速出产。“去年底,在国内一座特大型城市地铁增购车项目中,我们成功拿下该项目配套轴承的全部订单,今年开始批量供货,实现了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轴承的批量装车。”瓦轴集团董事长刘军介绍。

  去年以来,瓦轴集团全力以赴调整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聚焦高端优势产品,不断强链固链延链。“‘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投资25亿元进行高端技术升级改造,目前已启动特种轴承精密技术、高端装备轴承技术和高端轴承零部件制造等项目,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轴承产业集团。”刘军表示。

  辽宁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恰恰相反,厚重的工业“家底”、丰富的应用场景,正是辽宁发展的潜力和机遇所在。

  “工业是辽宁经济的命脉,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辽宁省省长李乐成表示,近年来,辽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去年以来,沈鼓集团全国首台150万吨/年乙烯“三机”、大船集团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中车首台零排放混合动力调车机车、中航发“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

  2023年,辽宁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营收占全部装备制造业比重、精细化工产业营收占化学工业比重、冶金新材料营收占冶金行业比重、现代优质特色消费品营收占消费品工业比重,较2022年分别提高了2个、2.1个、2个和1.5个百分点。

  走进鞍钢集团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总厂三分厂炼钢作业区,火红的铁水注入铁水罐,整个过程无人参与。“得益于5G智慧炼钢系统,全过程动态自动控制的‘一键炼钢’成为现实,一次拉碳出钢率从86%提高至96%。”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介绍,“依托数字化转型,我们加紧塑造集约化发展新优势,今年还将建成两座智慧工厂,完成14条生产线智能改造。”

  深入实施“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辽宁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337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53家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沈阳、大连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作为重工业基地,辽宁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都比较大,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任务繁重。”辽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健介绍,“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推动产业结构更‘轻’、经济形态更‘绿’、发展质量更‘优’。”

  在源头上控碳降碳,辽宁集约高效用好风、光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强省,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已经占到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9.5%,年内将超过50%;在存量上减碳降碳,辽宁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石化、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去年全省累计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项目537个。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时而是快速旋转的红色手绢,时而是轻盈舞动的晶莹雪花……在今年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上,由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8台重载工业机器人惊艳亮相,在光影交错中,它们以精准的动作控制、流畅的舞蹈编排,成功演绎了一场工业与艺术的跨界对话。

  “它们能熟练驾驭点焊、装配、搬运、涂胶等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已批量应用在国内汽车品牌整车厂的焊装线上。”新松公司总裁张进介绍,“目前我们已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类产品,累计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拥有专利1300余项。”

  目前,以新松公司为龙头,沈阳机器人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已超过500家,初步覆盖产业全链条。2022年,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名单,成为引领带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国家队”。

  “根据规划,到2025年,沈阳全市机器人整机年产量将达1.5万台套,规模以上机器人企业数量突破50家。”沈阳市工信局装备处处长穆娜说。

  辽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产业基础,着力做强做大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2个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新能源汽车、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量分别增长29.2%、146.1%。

  走进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全钒液流电池生产基地,一排排白色集装箱鳞次栉比。“将两组集装箱叠放在一起,一个装电池电堆,另一个装钒电解液,就组成了一套钒电池储能系统。”融科储能总经理王晓丽介绍,“一套储能系统可以储存3000度的电能,如果按每户家庭每月200度电能消耗算,该系统能够支持一个普通家庭15个月的用电量。”

  截至目前,融科储能面向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三大目标市场领域,累计投运钒电池储能系统超过720兆瓦时,主导和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50余项。

  以融科储能为代表,科技型企业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辽宁全省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0341家,同比增长55.6%,总数达到33484家;新增雏鹰、瞪羚企业1029家,总数达到5337家;十月稻田、微控飞轮实现辽宁省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夯实人才根基。辽宁锚定人才强省建设目标,创新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和“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奖励补贴、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政策,着力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人才高地,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拴心留才。

  数据显示,2023年,辽宁人口净流入8.6万人,扭转了连续11年人口净流出的局面。与此同时,全省全职引进海内外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人,同比增长77%;引进高校毕业生40.1万人,同比增长20.8%。(郝迎灿)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 乙巳蛇年“长安灯会”正式亮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