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造船工业“明珠”背后的精雕细琢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造船工业“明珠”背后的精雕细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4-06-18 09:57

造船工业“明珠”背后的精雕细琢

探访中国船舶大连造船公司

  新华社沈阳6月17日电(记者姚均芳 邹明仲)6月的大连,天高海阔,碧海流云。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大连造船)一艘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停靠在码头,近千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货物围护系统施工。

  这艘由中国船舶大连造船自主研发、总舱容达17.5万立方米的大型LNG运输船,于2023年6月1日开工,同年12月1日铺底,今年5月27日出坞。计划明年3月首次试航,9月交付使用。

  大型LNG运输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与航空母舰、大型邮轮一同被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之所以被称为明珠,是因为这类船舶建造难度大。货舱的货物围护系统,即货舱的隔离屏障和热绝缘系统,是大型LNG运输船建造的核心,需要超高的施工精度和超高的质量标准。”中国船舶大连造船LNG运行部负责人毛海波说,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安装精度控制在零点几毫米到一点几毫米的量级,一丝微小的身体摆动,就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

  大型LNG运输船特有的薄膜型货物围护系统,是解决零下163℃的超低温液化天然气储存和运输的核心技术。毛海波说,4个货舱就如同暖瓶内胆一样,承载和直接接触超低温的液化天然气,施工过程涉及长度达数万米的粘连和焊接工作量,必须保证零漏点零缺陷。

  粘连、焊接等关键工序,精细度极高。中国船舶大连造船LNG运行部计划工艺科科长秦明介绍,以粘连为例,部分区域粘连需要人工完成,绝缘板需要多少胶,都按面积计算而确定,同时要保证涂抹均匀,才能确保密封性和保温性,使得液化天然气在运输过程中不泄漏且蒸发率低。施工时,货舱要求恒温恒湿,温度控制在20℃至30℃,湿度不超过70%。

  如此大型、精细度极高的船舶建造,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研究。为此,中国船舶大连造船设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专注于薄膜型货物围护系统的建造技术研究,以及货物围护系统专业施工人员的培养。

  在LNG综合培训中心,有着34年焊接经验的贾师傅正在验收学员的焊接作业。他打开小型手电筒,仔细查看钢板的焊接处,不时向学员指出焊接的缺陷,并在培训记录本上做好记录。根据要求,学员需要将7块一米多长的薄钢板严丝合缝地依次焊接到一起。

  培训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工序质量要求高,培训一个工人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仅是焊接就分5个阶段,而且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上岗。

  近年来,大型LNG运输船的市场需求显著上升。为了抓住市场机遇,中国船舶大连造船于2022年正式加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的行列,2022年3月31日签订首个项目,并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两代产品的迭代升级。“在建的这艘大型LNG运输船的设备国产化率较此前继续提升,按设备种类统计为70%,按设备价值统计为73%。”毛海波说。

  据介绍,中国船舶大连造船手持大型LNG运输船订单数量截至目前达到15艘,船期最长的排至2028年,实现了大型LNG运输船的批量设计、批量接单和批量建造。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我国造船工业正在向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升级。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波兰总统杜达会谈

  • 一图速览我国网络法治建设30年实践成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2024-06-25 09:45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2024-06-25 09:50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2024-06-25 09:49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09:48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06-25 09:47
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首次获得家蚕W染色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揭示了鳞翅目昆虫W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代方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在基因组与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家蚕等鳞翅目昆虫的性别调控的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并为家蚕分子育种带来新的前景。
2024-06-24 02:45
育种不能停留在实验场,必须把好品种推广出去,到市场上去比拼。
2024-06-24 10:11
前不久,四川泸州市叙永县一位居民因重病住院治疗,经医保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14万元。在医疗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常规数据推送过程中,该支付信息触发了自动预警。
2024-06-24 02:45
中国海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生产原油超亿吨的海上油田。
2024-06-24 10:11
研究人员通过氢与氘的比值分析证明,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最表层的水都是由太阳风高速注入月球表面的。
2024-06-24 10:11
本次建成的智慧工厂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油气行业首个完井工具制造的智能化、柔性化整装基地,投产后将用于“海弘”完井工具的智能化生产。
2024-06-21 10:28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认为,人工智能将重建行业分工协同体系,重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重塑国家发展竞争优势。
2024-06-21 10:27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系统工程与装备研究所,设备全速运转,海上风电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火热进行。
2024-06-21 10:26
6月14日,“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创新大会暨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活动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东数西算”芜湖集群正式上线。
2024-06-21 10:25
2013年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
2024-06-21 10:24
十年来,全国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3倍;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约8700万亩,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
2024-06-20 10:39
记者6月19日从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获悉,由该研究所研发设计、福建船政旗下东南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多功能运维母船“丰华23”号近日完工交付。
2024-06-20 10:38
“这些金属电极就是‘探测器’,布设电极后,就可以给堤坝做‘CT’。”将电缆接到不远处的黄色设备上,不一会儿工夫,反映堤坝内部结构的电阻率曲线就在屏幕中显现出来。
2024-06-20 10:37
广州黄埔区,已聚集有低空产业链企业51家,这些企业正通过科研与产品创新推动更多“低空经济+”场景落地,让市民切身体会到低空经济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2024-06-20 10:36
当前,全国各地进一步学习领会大食物观,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在深入树立、践行大食物观中,科学传播应发挥重要作用,精准阐释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有效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2024-06-20 10: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