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卡点、堵点是什么?如何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第一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强国建设”主题“双周政策分析会”举办,多名专家结合新质生产力在数字技术、能源、贸易、经济、公共外交等领域的运用和鲜明体现进行了解读。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疏通卡点堵点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技术成果,要求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而如何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储备、大学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融合、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引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则高等教育和智库工作者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刘青指出,在我国经济高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坚定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有开放型经济的视野。他强调,优化营商环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与着力点,要以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来引领我国开放型经济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陈甬军认为,要通过改革开放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塑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等。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传统生产力具有资源能源高消耗、生态环境高污染等特征和局限,具有破坏力。新质生产力是按照绿色、智能、泛在的要求,实现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生产力,能够有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关键是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创新生态,就要有助于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的网络系统,通过有组织的网络协作,深入整合能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实现创新因子的有效汇聚,为各主体带来价值创造,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教授程絮森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为前提;需要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相融合,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形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业态,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与产业链的现代化;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韩冬临从国际经验得到启示:一是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需要国家乘势而为、因地制宜,根据各个产业不同的特点、不同发展阶段,更加精准地发挥不同角色作用,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从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安全化角度进行阐述。在他看来,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全球各个角落蔓延,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新一片区域发展的成败、新一轮大国竞争的输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张迪根据近两年的调查发现,中国科技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据多次全球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3%的全球民众对于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科技发展上的成就认同度极高,和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并驾齐驱。科技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王莉丽表示,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的迭代,数字技术成为了重构与连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底层逻辑,运用好新质生产力,通过有效的数字公共外交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以“四个全面”战略为研究框架,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特色研究领域,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整合中国人民大学优质智库研究资源而打造的、独立的非营利实体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