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经济频道> 焦点 > 正文

“新”潮澎湃入画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4-06-04 09:35

“新”潮澎湃入画图

中部地区五年发展新观察

  万物凝新绿,江山入画图。从空中俯瞰,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像一只丰盈饱满的纺锤,静卧在江河之间。五年来,以创新为“丝线”、绿色作画图,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中部锦绣画卷正徐徐织就。

  新起点上看崛起。跟随新华社记者的脚步,寻“田”、访“谷”、问“路”,触摸中部地区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绿色崛起的奋进脉搏。

  从一块“田”看“大国粮仓”之变

  “夏粮丰则全年稳”。当下,夏粮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麦收过半。尽管今年小麦灌浆期遭遇干热风,但河南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心中悬着的“石头”还是落了地:2100亩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1400斤,与往年相比,量质齐增。

  邱守先指着眼前2020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说出了丰收秘诀:智能化程度高、集约化力度大、防灾减灾能力强。

  目之所及,田间喷灌设备林立,还有虫情、墒情、苗情、灾情监测等“硬核装备”。只需一部手机,即便不在田间地头也能“云种地”。

  邱守先的“科技田”,是中部地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缩影。

  仓廪殷实是百姓之盼。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让老百姓“吃好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五年来,中部地区以田为抓手,大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用全国约四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粮食,每年总产量稳定在4000亿斤左右,“大国粮仓”根基更加稳固。

  从大河之南到洞庭之滨,宏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铺展开来,实现粮食生产高产稳产、农民增收。

  在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处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集中连片、灌渠纵横的稻田长势喜人,一排排白色的诱虫灯整齐分布。

  “90后”江苏青年刘晓宇看中了这里的“良田”,两年前承包了3400多亩高标准农田。近期钻心虫等防控形势严峻,但他一点不慌,田中数百台诱虫灯是他的丰收“法宝”。种粮也能增收。刘晓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亩产1200斤湿谷算,高标准农田比一般田每亩增产100多斤,机械费每亩省90元,一增一减,每亩净增加200元收入,3400亩合计增收68万元。

  五年来,中部地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牢固。其中,安徽建成高标准农田62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实现“二十连丰”,每年净调出优质粮达到200亿斤左右。

  “麦秀两歧、穰穰满家”。近年来,中部地区又扭住种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在“丰粮仓”的同时着力“优粮仓”,破解粮仓大而不优的问题。

  2021年起,河南高位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1.5亿亩,部分优质小麦、玉米品种成为黄淮海区域主导品种;2023年,湖南低镉水稻品种“臻两优8612”试种全面成功,“西子3号”率先通过国家审定……

  在“优质粮仓”支撑下,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建设,崛起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让“大国粮仓”迈向“国人厨房”,进入“世界餐桌”。

  从一串“谷”看中部发展之新

  武汉光谷、合肥声谷、太原晋创谷……一个个科创地标勾画出中部地区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五年来,中部地区牢记嘱托,推动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经济总量稳定在全国21%以上,其中,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十。

  “以光为名,因光而兴”,到2022年底,武汉光谷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已达1339万台、光缆产量达5769万芯千米、集成电路圆片产量达156万片,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光器件研制基地。

  在合肥声谷,对着鼠标发出语音指令,一份表达简练、配色简约的简历随即生成;依托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和讯飞星火大模型,AI扫拖机器人能识别复杂语音和手势指令,“说哪扫哪、指哪扫哪”。

  在科大讯飞带动下,截至2022年底,声谷入驻企业数突破2000户,年产值超2000亿元,形成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聚集全省创新资源要素,打造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在高速飞车、8英寸碳化硅长晶炉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郑州牢牢抓住区位优势,建设算力枢纽,赋能千行百业。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配备的新一代嵩山超级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正加紧建设……

  在算力基础设施等支撑下,中部地区传统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今年一季度,中部地区高端装备出口增长42.6%。

  在长沙的三一重工,其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1.6万台设备、4.6万个摄像头实时在线接入,通过数据分析与系统优化实现降本增效,去年节约能源费用1.12亿元。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三一重工成功开发无人驾驶自卸车、智能全地面起重机等,让产品变身移动智能体。

  在江西,位于长江之滨的九江石化,通过技术升级,“不让一滴油和一滴污水流进长江”,成为全国石化行业首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标杆企业。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喻新安表示,从大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看,经济圈主要在“边”,中部发展一直是个难题。在创新驱动下,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正撑起中国发展版图的“脊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重要战略支撑。

  从一条“路”看协作发展之效

  驱车前往安徽金寨县的路上,河南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党支部书记陈启鑫一路感慨。20年前到一岭之隔的金寨县,要跋山涉水、走上大半天,现在只需半个小时。如今,这条“路”已经成为协作发展之路。

  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里罗城村,处在豫鄂皖三省交界处,大山阻隔,曾让这里交通闭塞、贫困落后。十年来,里罗城村与湖北麻城市、安徽金寨县间的断头路被打通;2020年,当地投资3300万元建设一条7米宽3.5公里长的循环旅游路,当年,这个省级贫困村1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交通“末梢”被打通,里罗城村与麻城、金寨的村庄抱团发展跨区旅游,相互引流,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火红,茶叶、油茶、黑木耳等农产品有了出路,村民腰包鼓了,纷纷住上小洋楼。里罗城村村民陈先福,感念交通带来的变化,将自己的农家乐取名“交通酒家”,一年收入10多万元。

  里罗城村的故事是中部地区协作发展的真实写照。作为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公路四通八达,铁路便捷高效,“空中丝路”联通全球。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地区正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协同发展优势。

  去年,江淮运河全线贯通,结束了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水运不畅的历史,让安徽、河南协作发展更紧密,也让中部地区更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辆货车只能运输七八辆汽车,而一艘内河滚装船一次可运输300多辆汽车,降本增效显著。”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李浩淼说,同一批次的货物,与公路运输相比,通过江淮运河水路运输的物流成本可节约50%左右。

  依托江淮运河,占地6000多亩的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于去年7月获批。以派河港为圆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布局了江淮、蔚来、大众3个整车基地;半径10公里范围内,覆盖了合肥七成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超7000亿元。

  中部通,路路通。中部交通四通八达,为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南北经贸交流合作提供广阔通道,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作用不可或缺。

  如今,以郑州为中心,高铁通达全国,形成覆盖周边省会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2个半小时经济圈,覆盖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4小时至6小时经济圈。

  货运航空枢纽加快形成,让内陆腹地变开放前沿。中部有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货运机场群,其中,花湖国际机场是我国首个获批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快递包裹处理系统,货物从这里出发,一日达全国,次日达全球。近5年,中部地区机场货运总量近700万吨。

  为进一步强化区域协作,今年3月,豫皖两省共同签署交通运输领域合作协议;江西、湖北、湖南共同签订了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新华社郑州6月3日电(记者李俊 双瑞 孙清清 张浩然 周勉 汪海月)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波兰总统杜达会谈

  • 一图速览我国网络法治建设30年实践成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2024-06-25 09:45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2024-06-25 09:50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2024-06-25 09:49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09:48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06-25 09:47
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首次获得家蚕W染色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揭示了鳞翅目昆虫W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代方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在基因组与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家蚕等鳞翅目昆虫的性别调控的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并为家蚕分子育种带来新的前景。
2024-06-24 02:45
育种不能停留在实验场,必须把好品种推广出去,到市场上去比拼。
2024-06-24 10:11
前不久,四川泸州市叙永县一位居民因重病住院治疗,经医保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14万元。在医疗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常规数据推送过程中,该支付信息触发了自动预警。
2024-06-24 02:45
中国海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生产原油超亿吨的海上油田。
2024-06-24 10:11
研究人员通过氢与氘的比值分析证明,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最表层的水都是由太阳风高速注入月球表面的。
2024-06-24 10:11
本次建成的智慧工厂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油气行业首个完井工具制造的智能化、柔性化整装基地,投产后将用于“海弘”完井工具的智能化生产。
2024-06-21 10:28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认为,人工智能将重建行业分工协同体系,重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重塑国家发展竞争优势。
2024-06-21 10:27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系统工程与装备研究所,设备全速运转,海上风电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火热进行。
2024-06-21 10:26
6月14日,“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创新大会暨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活动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东数西算”芜湖集群正式上线。
2024-06-21 10:25
2013年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
2024-06-21 10:24
十年来,全国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3倍;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约8700万亩,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
2024-06-20 10:39
记者6月19日从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获悉,由该研究所研发设计、福建船政旗下东南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多功能运维母船“丰华23”号近日完工交付。
2024-06-20 10:38
“这些金属电极就是‘探测器’,布设电极后,就可以给堤坝做‘CT’。”将电缆接到不远处的黄色设备上,不一会儿工夫,反映堤坝内部结构的电阻率曲线就在屏幕中显现出来。
2024-06-20 10:37
广州黄埔区,已聚集有低空产业链企业51家,这些企业正通过科研与产品创新推动更多“低空经济+”场景落地,让市民切身体会到低空经济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2024-06-20 10:36
当前,全国各地进一步学习领会大食物观,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在深入树立、践行大食物观中,科学传播应发挥重要作用,精准阐释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有效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2024-06-20 10: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