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山科技奖颁奖礼在京举办 29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青山科技奖颁奖礼在京举办 29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来源:新华网2024-05-27 16:14

  5月24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青山科技奖颁奖礼在北京举行。29位来自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青年科学家获奖,包括奖项发起人、评审团在内的近百名科学家、院士及北京市科协代表等齐聚一堂,见证青年科学家们的荣誉时刻。

  据了解,“青山科技奖”由美团于2021年发起,旨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山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张涛在寄语中表示,希望青山科技奖获奖人能够继续保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科学边界,将这种探索的火花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技驱动力,成为科技创新的表率和中坚力量。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颁奖现场表示,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美团始终坚信科技进步的力量。设立青山科技奖的目标不是追求经济回报,而是希望能够着眼未来,甄选出这一领域里的先进技术和研发人才,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科技驱动绿色转型,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青山科技奖资助在材料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有关键推动作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该奖项评审目前已举办三届,累计资助了29名在绿色低碳材料、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新能源及储能、降碳减污协同控制等领域开展前沿探索的青年科学家。

  助力科研成果落地,是青山科技奖的一大重要目标。奖项聚焦绿色低碳领域能够真正落地、产生实际效益的科技创新,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长期有耐心,“接力式”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早在2017年,美团就发起了“青山计划”,在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节点进行探索,希望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带动参与方共治、行之有效的模式。在“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提出后,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创新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初,美团投入5亿元设立公益性的青山科技基金,资助“青山科技奖”和“环保科技创新示范项目”。

  王莆中表示,创新一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耐心的培育。美团有长期投入的耐心,愿做科学研究的“铺路石”,将长期支持青山科技奖,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创新潜能。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

  “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美团这样的企业愿意投入支持科研,这种接力式的支持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很多事情从最初的理论到形成一个样机,再到形成应用专利可以转化,正是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得以实现。”杨鹏说,未来的研究计划是将蛋白质材料进一步应用于食品保鲜、绿色包装、生物医药等行业。如利用材料抗菌、抗油的特性,赋予酸奶盒、果蔬盒、外卖餐盒等包装保鲜、易清洗、不粘油污的功能。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