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赋能新质生产力 金融创新撬动科技创新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赋能新质生产力 金融创新撬动科技创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4-05-27 09:34

  新华社上海5月26日电(记者桑彤 戴小河 王辰阳)走进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大零号湾”的创新策源馆,碳索一号卫星、风云三号G星气象卫星、C919大飞机搭载的CJ-1000A大涵道比发动机、液氧甲烷火箭和发动机等“星、船、舰、大飞机”模型集中展现在眼前。

  科技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区,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和策源地。作为上海目前唯一一个以“创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区,“大零号湾”重点聚焦工业机器人、AI+生物医药、新型储能等细分领域,是孵化培育五大未来产业集群的核心基地之一。

  目前,“大零号湾”区域累计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37家,估值超10亿元企业43家,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660家。

  为了服务好这些企业,闵行区发挥国有资本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撬动和整合作用,构建“投、贷、扶”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设立首支“硬科技”创投基金——大零号湾创新策源私募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总规模1亿元;成立“大零号湾”基金联盟,目前已集聚65个基金管理团队,资金规模已超200亿元,目标达到300亿元规模。

  建设银行上海大零号湾支行作为“大零号湾”核心区域第一家开业的银行网点,通过善新贷、善科贷、科创贷、科技研发贷、成果转化贷等数十项科技金融产品,为“大零号湾”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大零号湾”的金融服务体系只是上海支持科创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目前,上海市科技金融服务呈现出重引导、全覆盖、强生态的特点。

  “科技企业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发展各阶段的风险特征也不尽相同,传统的信贷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其需求。”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源保障与管理处处长李靖表示,上海市科委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从信贷、保险等方面着手,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通过雏鹰计划、科技助力贷、科技履约贷、小巨人信用贷等,尽可能覆盖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

  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坦言,科技金融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帮助团队从创新创业走向了成熟的资本市场。

  泰坦科技2007年刚创立时,就是依靠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雄鹰计划”的20万元项目资助,走出创业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2011年,泰坦科技成为第一批获得“科技履约贷”支持的企业,融资路径借科技金融的助力快速打开,公司发展资金得到有效纾解。

  “到科创板上市前,接力基金及其他投资机构融资5亿元左右,加上科技金融政策带来的银行授信等资源,对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庆透露。

  据悉,截至2023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为2.99万户,较年初增长近50%;贷款余额10486.31亿元,较年初增长52.14%。

  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过程中,上海积极发挥金融市场完备、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强化科技创新与金融工作的协同联动,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

  2023年11月,上海科创金融联盟成立,涵盖银行、基金、保险、投资机构等近100家金融机构,为上海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成立至今,联盟已服务百家科技企业,成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中的重要组成。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作为科技和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依托上海专精特新专板、认股权综合服务平台、可转债发行交易平台、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等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徐军介绍,今年3月底开板的上海专精特新专板是培育上市公司的“苗圃”,是上海培育发展中小专精特新企业的“有力抓手”,也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

  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看来,未来上海要加强整体谋划,增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金融自身的良性循环,为经济、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赋能,强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整体效能。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