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氢”动未来 “税”助争先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氢”动未来 “税”助争先

来源:光明网2024-05-23 19:42

  春赏花夏纳凉。在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下称“大连自贸片区”),一条由氢燃料电池客车承揽的特殊公交线,成为市民“氢”装上路踏青出行的热门选择。区内税务青年服务队向“新”而行的脚步也被这辆客车吸引到它的产地——大连自贸片区氢能产业园。2023年,氢能产业园内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9.5亿元,实现税收1.4亿元,连续三年创新高。受益于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产业园内企业2023年合计减免各项税款1.7亿元。

  “氢”装上路有何秘籍?跑得快需得耕得深

  因“噪音小,无异味,体验感超好”而被市民热议的氢燃料电池客车正是氢能产业园内企业某科技有限公司的最新研发成果,目前承载着区内两条公交线路的运营任务。

  据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安杰介绍,氢能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唯一的副产品就是水,所以氢燃料客车实现了零排放目标。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它还具备耗能更低,效率更高,续航更长的特点,是真正的绿色出行工具,是新质生产力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

  然而,路上跑的轻松与研发任务的繁重形成了鲜明对比。“氢”装上阵这条路,走了8年。面对各界的称赞,公司总经理嵇官成以一句“无庸赘述”带过了个中艰辛,却用一组数据表达了社会各界对新质生产力研发的鼎立襄助。2019年以来,公司接连获得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补助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氢能驱动典型船舶关键技术”专项经费等10项扶持基金,合计金额1543.5万元;通过大连自贸片区税务部门,两次获批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共延期缴纳税款1126.1万元;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加计抵减等税收优惠政策,累计节省税款2373.4万元。

  成本控制如何破局?小小薄膜裹乾坤

  走访中,大连自贸片区税务局青年服务队了解到,在氢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里,成本控制一直是个难题。这主要因为初代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双极板多采用石墨或金属钛,成本高不适合量产,但若用普通金属材料代替,导电性和耐腐蚀性又达不到标准。这一技术壁垒曾困扰着整个行业的进展。直到双极板等离子涂层处理技术的问世,才打破了这一僵局。该技术通过在普通金属材料表面制备一层纳米薄膜,将普通金属材料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大幅提升,使其取代石墨和金属钛成为双极板原材料,从源头上解决了成本控制问题。

  “这么轻薄的一层灰黑色薄膜,就能解决这么大的难题?”青年服务队队员高长宏感到难以置信。某科技技术总监孙英斌笑着回应:“这小小的薄膜看起来简单,科技含量可不低,历经无数次材料配比和性能测试,才有如今的效果,我们仍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希望它的性能更加稳定。”

  据该企业总经理王琳介绍,公司过去两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累计减税94万元,随着研发品类的增多,预计未来享受的税费优惠还会更多。

  绿色能源举足“氢”重,全链条并进未来可期

  王安杰教授谈到,整个氢能产业链的运作,正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它不仅要求我们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更要求我们在产业链的构建中实现高效、协同和创新。而在大连自贸片区,地方政府开拓性建立氢能产业园,围绕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五大环节招商引资的规划布局,非常具有前瞻性。自贸片区税务部门紧密配合地方政府规划,有针对性地梳理了各环节上的相关税费政策,通过青年服务队开展一对一式税费服务,并建立长线跟踪服务机制,密切关注企业发展情况,确保在每个关键节点上,第一时间送达税务支持。

  而今,这里不仅实现了产业集群效应,还孕育形成了一个完成的产业链条,为氢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生态。近期,一批在建工程又将完工投产。投资2亿元的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内产值可达2000万元,未来,大批量氢能源电池壳和众多氢能产业配套产品又将在大连自贸片区诞生,并从这里销往海内外各地。投资近4亿元,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洺源科技氢燃料电池动力总成项目也已竣工,氢燃料电池的大规模量产指日可待……随着氢能产业园于氢能研发、检测、动力总成、氢能整车等多个领域释放出强大潜能,其在民生领域的影响力也逐渐显现。2023年,产业园内企业合计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8.6%,氢能产业在大连自贸片区吸纳人才、拉动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在走访中,大连自贸片区税务局青年服务队特为氢能产业人才提供个人所得税汇算随问随答服务,确保他们尽享税费红利。(王琨)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百年大集热闹迎新春

  • 芳容初露 雪雕高手“冰城”秀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