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氢”动未来 “税”助争先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氢”动未来 “税”助争先

来源:光明网2024-05-23 19:42

  春赏花夏纳凉。在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下称“大连自贸片区”),一条由氢燃料电池客车承揽的特殊公交线,成为市民“氢”装上路踏青出行的热门选择。区内税务青年服务队向“新”而行的脚步也被这辆客车吸引到它的产地——大连自贸片区氢能产业园。2023年,氢能产业园内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9.5亿元,实现税收1.4亿元,连续三年创新高。受益于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产业园内企业2023年合计减免各项税款1.7亿元。

  “氢”装上路有何秘籍?跑得快需得耕得深

  因“噪音小,无异味,体验感超好”而被市民热议的氢燃料电池客车正是氢能产业园内企业某科技有限公司的最新研发成果,目前承载着区内两条公交线路的运营任务。

  据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安杰介绍,氢能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唯一的副产品就是水,所以氢燃料客车实现了零排放目标。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它还具备耗能更低,效率更高,续航更长的特点,是真正的绿色出行工具,是新质生产力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

  然而,路上跑的轻松与研发任务的繁重形成了鲜明对比。“氢”装上阵这条路,走了8年。面对各界的称赞,公司总经理嵇官成以一句“无庸赘述”带过了个中艰辛,却用一组数据表达了社会各界对新质生产力研发的鼎立襄助。2019年以来,公司接连获得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补助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氢能驱动典型船舶关键技术”专项经费等10项扶持基金,合计金额1543.5万元;通过大连自贸片区税务部门,两次获批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共延期缴纳税款1126.1万元;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加计抵减等税收优惠政策,累计节省税款2373.4万元。

  成本控制如何破局?小小薄膜裹乾坤

  走访中,大连自贸片区税务局青年服务队了解到,在氢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里,成本控制一直是个难题。这主要因为初代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双极板多采用石墨或金属钛,成本高不适合量产,但若用普通金属材料代替,导电性和耐腐蚀性又达不到标准。这一技术壁垒曾困扰着整个行业的进展。直到双极板等离子涂层处理技术的问世,才打破了这一僵局。该技术通过在普通金属材料表面制备一层纳米薄膜,将普通金属材料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大幅提升,使其取代石墨和金属钛成为双极板原材料,从源头上解决了成本控制问题。

  “这么轻薄的一层灰黑色薄膜,就能解决这么大的难题?”青年服务队队员高长宏感到难以置信。某科技技术总监孙英斌笑着回应:“这小小的薄膜看起来简单,科技含量可不低,历经无数次材料配比和性能测试,才有如今的效果,我们仍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希望它的性能更加稳定。”

  据该企业总经理王琳介绍,公司过去两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累计减税94万元,随着研发品类的增多,预计未来享受的税费优惠还会更多。

  绿色能源举足“氢”重,全链条并进未来可期

  王安杰教授谈到,整个氢能产业链的运作,正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它不仅要求我们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更要求我们在产业链的构建中实现高效、协同和创新。而在大连自贸片区,地方政府开拓性建立氢能产业园,围绕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五大环节招商引资的规划布局,非常具有前瞻性。自贸片区税务部门紧密配合地方政府规划,有针对性地梳理了各环节上的相关税费政策,通过青年服务队开展一对一式税费服务,并建立长线跟踪服务机制,密切关注企业发展情况,确保在每个关键节点上,第一时间送达税务支持。

  而今,这里不仅实现了产业集群效应,还孕育形成了一个完成的产业链条,为氢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生态。近期,一批在建工程又将完工投产。投资2亿元的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内产值可达2000万元,未来,大批量氢能源电池壳和众多氢能产业配套产品又将在大连自贸片区诞生,并从这里销往海内外各地。投资近4亿元,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洺源科技氢燃料电池动力总成项目也已竣工,氢燃料电池的大规模量产指日可待……随着氢能产业园于氢能研发、检测、动力总成、氢能整车等多个领域释放出强大潜能,其在民生领域的影响力也逐渐显现。2023年,产业园内企业合计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8.6%,氢能产业在大连自贸片区吸纳人才、拉动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在走访中,大连自贸片区税务局青年服务队特为氢能产业人才提供个人所得税汇算随问随答服务,确保他们尽享税费红利。(王琨)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上海车展:中国汽车品牌引关注

  • 大学里的文创团队 让文物“活”起来 “火”起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