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月15日,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常州担当与实践”为主题的明湖学者论坛在常州工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携手常州工学院共同举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汤正华,常州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韩建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院长曹雨平,以及来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等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活动,深入探讨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质增效的思路与对策,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高质量推进长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江城相依、江湖相伴,长江与大运河奠定了水韵江苏的文化基调。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尤其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已经进入基本建设期后的纵深推进阶段,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在顶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旅品牌建设方面不断打造示范和样板,在文化传承中彰显了江苏担当。”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在题为《江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质增效的思路与对策》的主旨报告中提出,尽管成绩斐然、亮点纷呈,但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依然存在对共性文化精神重视不够、建设资源统筹效率不高、文旅体验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对此,夏锦文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一是要打造文化标识,阐释长江、大运河共性文化精神。应明确精神内核,统一规划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题展示区重大文化标识项目的建设工作,避免出现项目文化精神阐释“各说各话”现象。应重视标识性项目的文化价值评估。例如,在南京长江大桥文旅项目中凸显中华文明创新性,展示自立自强、大胆创新、精益求精、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江河交汇·京口瓜洲一水间”文化项目中,重点打造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瓜洲古渡水利风景区、谏壁船闸、京口闸等文化资源点,集中展现江苏从古至今顾全国家大局、发挥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整合建设资源,在一体建设中实现多元文化价值。应强化空间和功能定位,构建大运河与长江纵横支撑下的“水韵江苏”文旅融合空间结构,长江江苏段文化展示空间应定位为“还江山秀美、显大气人文”;对于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展示空间应定义为“琢水乡韵秀,展苏韵江南”。应发挥两大公园的发挥多元的公益性价值,处理好公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创新文旅融合,建成高品质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重点扶持长江、大运河文旅融合艺术精品。同时,深化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服务体验。打造科技含量高、娱乐沉浸感强的大运河文化主题乐园,支持条件成熟的特色文旅项目向艺术教育、文创设计、展览展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综合配套业态衍生,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消费场景,引爆夜间经济新热点。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推动农耕人家、渔户人家等精品民宿集聚式发展。
打造集历史深度、文化内涵与现代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常州作为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的文化重镇,拥有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田海明在题为《长江、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在发言中指出,应坚持文化自信、科学规划与守正创新三大原则,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及博物馆资源,通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挖掘文化根基。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项目融合,如推进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实施一体化项目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当前,常州正通过打造特色文化标识、强化文化价值评估、创新文旅产品和提升公共设施等举措,促进文旅产业升级,旨在构建以‘水韵江苏’为核心,集历史深度、文化内涵与现代体验于一体的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田海明说。
“江苏凭借大运河在文化遗产、流经城市数量、综合利用及品牌效应上的优势,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全域覆盖省份及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晋陵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刘亚峰在题为《打造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IP的晋陵实践》的发言中强调了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IP构建的重要性。他提到,常州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要以“民生幸福”为导向,依托运河、江南与中吴文化的深厚底蕴,遵循空间、文化和产业融合原则,以青果巷为核心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精品区,助力长三角文旅中轴建设。
刘亚峰阐述了“中吴风雅颂”文化IP矩阵,结合常州独特的历史地位与《诗经》文化,强调了品牌引领下文化、创意、策展、非遗、研学及阅读等多元品牌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文创产品和研学项目,以及文化广场、青果巷等文化地标,推动常州成为集红色文化、主流价值与亲民属性为一体的文旅示范地,实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城市更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常州作为江南文化明珠的国际影响力。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彰显常州特质、提供常州智慧
“五年来,研究院校地共建基地3个;共计立项课题80余项,课题结项近60项;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0余部,并积极促进大运河研究的成果转化,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其中主持策划设计的《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已正式向公众开放……”
会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执行院长汪瑞霞一一历数着研究院自2019年8月成立以来取得的丰硕成绩。她介绍,研究院整合了全市优势资源和省内外专家学者,聚焦“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工业遗产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文化创意设计研究、运河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四个方向,组建了七个研究中心。
在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的发言中,汪瑞霞提出“以共生思维构建常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的观点。她分析认为,从空间上看,构建具有中国情节、常州特色的大运河长江“轴辐式”文旅共生网络;从时间上看,文化记忆将时间和社会两个层面链接和联系起来。通过构建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系统的共生模式,实现跨地区“城-镇-村”次级系统间的协同合作,为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利用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学理和应用参考。
“常州市通江达湖,作为长三角的中轴,是链接长江、大运河和太湖的重要水系枢纽,地位价值非常突出,在常州,长江与大运河双向赋能,有着良好的环境、经济、社会基础。” 汪瑞霞表示,研究院将创新协作工作机制,统筹构建城市品牌,凝练地方特色,加强大运河长江文脉研究与创造性转化,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彰显常州特质价值与“常州智慧”。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平台,也为推动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