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要成就与重要经验调研”在京举行开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从党和国家战略发展全局出发,充分肯定了开展乡村振兴研究的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要求项目组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找准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潜力、机制、成就和经验,同时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甚至痛点问题进行分析,如农村空心化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等,提出独特见解,以良法善治及“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来引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辛向阳表示,希望通过国情调研科学总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就和经验、发现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真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期待项目组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进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进程作出贡献。
项目主持人彭海红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向评议组专家作了汇报。她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基础、典型案例的代表性、项目团队的科研能力等方面说明了该调研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调研内容、调研方案与完成目标进行陈述,表示项目组会按照立项要求做好10个典型案例的科学调研,并且以点带面、以个案窥全局,在深入调研中了解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及前景展望,同时不回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就此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以高质量科研成果完成课题结项。
专家评议组组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认为,乡村振兴这一概念具有其时代价值,要将其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来看。同时强调注重案例研究选取存在的局限性,要在调研中发现真问题,真抓实干,科学总结,将典型意义研究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而上升到其他层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樊建新认为,不存在乡村振兴的统一模式,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对比研究。课题组在调研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选取上还需要关注其可学习性、可借鉴性以及可推广性;同时要从城乡互补、融合发展、工业化反哺农业化等多个方面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建设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认为,研究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密不可分,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及核心要义,并针对不同认知主体对乡村振兴概念本身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理顺乡村振兴相关概念的具体逻辑。同时,要注重制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强调典型案例下乡村治理模式的差异化,在调研中科学总结进而形成实证经验。此外,就项目组研究方法给予补充,鼓励项目组成员在调研中注重学术积累,通过每日记录形成调研日志,将思维过程融入其中,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原主任郑有贵提示,除把握好乡村振兴概念的基本界定之外,还需要树立问题意识,以调研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实践优势来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发展,同时要将乡村振兴这一课题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深入把握其实践意义及时代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任朝旺认为,该调研项目意在通过调研把握我国乡村振兴的本质规律,找到实践出路,其意义重大,符合当代所需。项目组在开展研究时需要强化理论深度,赋予乡村振兴更为全面、丰富的理解,以及重点关注课题个别案例的选取是否具有典型意义,能否以个案推及整体。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表示,项目组成员需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做好“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演化研究,进而为做好调研工作提供内容依据和理论参考。
随后,彭海红代表课题组对评议组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她表示,课题组将认真学习、系统整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通过把握基本概念、扩大视野、做好调研问卷设计、完善调研方案等多方面来进一步完善调研思路和调研提纲,保质保量完成调研任务。
辛向阳在会议总结中强调,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学科背景、学科优势和研究特点,进行有组织的科研,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高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整体性、战略性优势,在个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注意总结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特点,由点带面、进而思考全局,全面深入总结乡村振兴的成就与经验。同时,创新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民情日志等方法来记录思维过程的发展变化,形成有标志性、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任佳斯、彭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