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来源:光明网2024-05-13 17:17

  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原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担任学术指导,浙江财经大学主办,旨在搭建国内深入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问题、梳理总结地方改革实践经验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从2017年举办第一届起,现已经举办六届,论坛传承以孙冶方为代表的老一辈经济学家“敬畏规律、守护真理”的精神,遵循“促进经济理论创新、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宗旨,聚焦热点,崇实创新。论坛选题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经济议题,汇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梳理经济脉络,剖析现实问题,探索发展路径,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为推动经济学科发展推陈出新。

  为了更好地阐释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与本质要求,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担任学术指导,浙江财经大学以“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于5月18日(周六)举办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

  会议安排

  一、学术指导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二、主办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

  三、会议承办

  浙江财经大学科研处、图书馆、经济学院、中国政府监管研究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盈阳金融科技学院、数据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杭州市钱塘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四、会议时间、地点

  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18号)

  主论坛:5月18日周六上午,学术中心二楼第一报告厅

  分论坛:5月18日周六下午,六个分论坛平行举行

  五、会议报到

  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18号)学术中心1楼大厅,2024年5月18日周六上午7:30开始报到。

  六、会议主题

  主论坛: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分论坛一: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分论坛二:新质生产力与积极财政政策

  分论坛三:新质生产力与金融强国

  分论坛四:新质生产力与评价监测

  分论坛五:新质生产力与数智创新创业

  分论坛六:新质生产力与治理现代化

  各位参会代表请扫描右侧的二维码进行会议注册: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主论坛议程

  一、领导致辞(8:30-8:50)

  主持: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 魏江

  1.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致辞

  2.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领导致辞

  3.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李金昌 致辞

  主旨报告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

  主旨演讲嘉宾(主论坛)

  马建堂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现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调节部部长,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司司长、副秘书长,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委员。著有《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研究》《世纪之交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等,曾获我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获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主要研究领域:企业行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宏观经济。

  刘伟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发表学术论文逾三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部。获得多项学术奖励,主要包括两次获“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1994年、1996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一等奖(第六届)、二等奖(第二、三届),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四、七、十一届、第十四届),获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等。先后担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2003年)、“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与传导机制研究”(2008年)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趋势研究”(2009年)项目主持。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以及经济增长和企业产权等问题。

  史丹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泉州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China Economist》主编,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兼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与能源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委和省市委托课题百余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顶级刊物公开发表各类文章150多篇,撰写专著30余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奖励30余项。

  主要研究领域:能源经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技术进步、国企业改革与发展。

  沈坤荣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曾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经济学系高级研究学者。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长,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特邀理事。

  沈坤荣教授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获得者,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转型经济、经济增长、金融经济、资本市场、企业发展战略。

  范子英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二十余项。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并在《澎湃》、《侠客岛》、《财经》、《成都日报》等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发表媒体评论多篇。

  曾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奖)、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财经大学第十届“教书育人标兵”、第七次全国税收学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届洪银兴经济学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多项荣誉奖励。主要研究领域:公共财政和发展经济学。

  周 青

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数据科学与智能决策实验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共6项。在《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南开管理评论》、JBE、IJP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12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摘,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光明日报》《浙江日报》上发表理论文章6篇,20余项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化创新管理、技术标准创新管理。

  主旨演讲嘉宾(分论坛)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潘士远

  潘士远,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浙江大学社科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民营经济中心主任。已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浙江省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担任China Economic Review副主编、浙江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增长理论、创新经济学与中国经济。

  寇宗来

  寇宗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复旦-图卢兹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担任《中国微观经济学》国家教材主编、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会长、Economic Modelling副主编以及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等中英文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成果奖,以及中国信息经济学理论贡献奖、《管理世界》优秀论文奖等学术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创新与知识产权、金融市场以及数字经济方面的研究

  张川川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浙江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学者(2022年度)。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和Demography, AEJ:App, JD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以及《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各类文章80余篇。

  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奖)、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北京市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第三届和第四届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奖(提名奖)等奖励荣誉。

  主要研究方向:养老、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民生领域研究工作

  龚斌磊

  龚斌磊,浙江大学社科院副院长,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社科重大首席专家,教育部重大专项首席专家。现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AAEA)中国分会主席、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浙江省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独著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经济研究》等期刊。

  科研成果获浙江大学2020 年度十大学术进展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学成果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二等奖、省赛特等奖。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科(国际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多份报告获国家和省部领导肯定批示,并被国办、中宣部、中农办采用。

  主要研究方向:整体经济、农业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生产率分析和增长核算等议题

  金通

  现任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监管专委会秘书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重大、重点、一般项目12项;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有20余项咨询报告获国家级和省部级领导批示。

  有1项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独立),2项成果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1项成果获得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

  主要研究方向:新兴产业政策与发展

  李玉花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多项。在《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R&D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得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突破性创新、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尹恒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地方财政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企业异质性结构估计及在财政、税收领域的应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

  汤玉刚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区域与城市财政学、财税体制改革、财政与经济发展、公共政策评估等方向。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World Development,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专著《“中国式”分权的一个理论探索:横向与纵向政府间财政互动及其经济后果》(2012年),《中国政府预算发展改革年度报告2020:聚焦地方政府债务管理》(2021年)。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周波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辽宁省特聘教授(2017),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获奖编号14309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青年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两项)、国家统计局重大统计专项、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厅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科联等课题二十余项。在《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政治学研究》《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杂志发表50余篇科研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

  主要研究领域:财政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绩效评价、财税政策理论与实践、政府间财政关系。

  金刚

  南京大学商学院(准聘)副教授,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期刊和Energy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China Economic Review、Climate Change Economic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曾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及第四届洪银兴经济学奖等荣誉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环境治理、能源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

  冀云阳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和世界银行PEFA项目。在《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统计研究》《财经研究》《财政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曾获得全国税收学中青年学者论坛一等奖、湖南大学优秀教师新人奖,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奖励。主要研究领域:地方债务治理、税收政策分析。

  金戈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中英文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专著《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支出研究》入选“当代经济学文库”。

  曾获得财政部第五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第十八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全球宏观经济学十佳中文论文奖、浙江省首届五星级青年教师、浙江省省级优秀教师等荣誉和奖励。

  主要研究领域:公共财政政策、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

  鲁建坤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经济学(季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等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曾获得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浙江财经大学优秀教师(2次)、浙江财经大学优秀本科生班主任等多项荣誉奖励。主要研究领域:财政学和发展经济学(侧重财税制度演变规律及其经济社会效应)。

  田磊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社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发表媒体评论数篇。

  曾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邓子基财经学术论文奖、邹至庄最佳经济学论文奖等学术奖项。主要研究领域:财税理论与政策。

  赵振华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安徽省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厅长。现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兼任全国青联委员,中直青联副主席,中央党校青联主席。出版《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分析》《走向和谐之路一一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等学术专著,在《中国经济问题》《当代经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多篇被转载。

  刘志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省级研究生教学名师,多项基金委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各类省部级软科学项目负责人,安徽科技创新综合智库负责人,中国创新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创新50人笔谈组织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中心主任,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科大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曾经访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WSU),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PolyU);国家发改委中宏观察家(中国宏观经济观察家)。

  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创新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成果主要集中在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财务会计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等在创新管理中的应用。基金项目主题主要集中在开放式创新、二元创新、产业创新、众创众筹和众包等。

  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关于技术创新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包括发表在《Technovation》《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R&D Management》《Management Decision》《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软科学》《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学报》《经济学动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出版著作包括《产业链视角的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研究》《众创空间:从“奇思妙想”到“极致产品”》《中国创新50 人笔谈》《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创新》《安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8、2019、2020、2021)》等10余部,出版教材10余部。

  尹西明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经济与金融国际班方向),管理学博士(创新创业与战略方向),主要从事创新经济学研究,研究兴趣包括技术创新管理、数字创新管理、学术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金太军

  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二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战略与管理》《管理世界》《哲学研究》等专业权威性刊物或全国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曾获教育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

  陈国权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科研岗教授、行政管理学与宪法学双学科博导,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学博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先后四次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

  在《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近30篇。

  主要研究领域:地方政府创新与治理领域。

  杨翠迎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第一届理事兼社会保障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就业促进会理事,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博士后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子课题等十余项项目。著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等著作,并在《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

  曾获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征文优秀奖(2007.9),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10),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3),浙江省第四届社联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9)等多项荣誉奖励。

  主要研究领域:公共经济政策、公共管理、社会保障。

  黄红华

  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长三角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院副理事长;曾挂职担任开发区管委会党群局局长助理、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助理、设区市商务局副局长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公共管理阅历与公共政策拟制、实施和评估的经验;主要从事“政府体制”“公共政策”“社区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中国行政管理》《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合作出版《从行政推动到内源发展:中国农业农村的再出发》等专著8部,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

  周俊

  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基尔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基层治理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社会组织与慈善组织管理》《慈善文化与伦理》等著述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杨雪锋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教育部课题3项,完成杭州市城市管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编制项目等地方政府咨询课题20余项。在《新华文摘》《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环境邻避风险韧性治理研究》等专著、教材10部,获得省级及厅局级奖励4项。

  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城市治理研究。

  更多专家正在确认中!

 

  学术指导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是为了纪念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对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鼓励和推出新人,繁荣我国经济科学事业,由谷牧、张劲夫、荣毅仁、刘瑞龙、汪道涵、陈翰笙、薛暮桥、马洪、于光远、许涤新等55人发起,于1983年6月成立。原名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1995年经中国人民银行及民政部批准注册登记改称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我国经济学界公认的最高荣誉,是经济学界最具权威地位、也是最受关注的经济学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本着孙冶方同志生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公平、公正地评选,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经济学界新人,为繁荣我国经济科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多位获奖的中青年经济学家目前已在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工作。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在中共浙江省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省委、省政府联系社会科学界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组织和团结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组织协调、宣传普及、咨询服务”的作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主办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获准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被列入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自建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政府管制文献馆、浙财文库、专业经典阅读文库5个特色文库。在校教职工18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正高级职称190余人,副高级职称37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880余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应用、个性化”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实施“财经×数智”“财经×科技”“财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构建“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新培养体系,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拥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法学等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经济学为浙江省“登峰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4个学科为省一流学科(A类),法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为省一流学科(B类)。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陇南:灾后忙恢复

  • 南博会上的“科技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恶劣天气,如何安全避险?
2024-07-26 09:51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25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我国将每10年组织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
2024-07-26 06:15
国家航天局25日在京举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投入使用仪式。这两颗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2024-07-26 06:05
在很多人看来,塑料是不能导电的。但实际上很多塑料也能导电,这种塑料被称为导电聚合物。科学家们发现,让这种导电聚合物薄膜出现温差,它就可以发电,这就是聚合物热电材料。
2024-07-26 06:05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极目空间望远镜和国际上的费米卫星伽马射线监测器的观测数据,在伽马暴中发现能量高达37兆电子伏的伽马射线谱线,且谱线的能量和光度均以幂律形式演化,这是迄今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产生的能量最高、证据最确凿的谱线,为破解伽马暴及相对论性喷流产生之谜提供了全新的重要线索。
2024-07-26 06:05
重点在于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2024-07-26 09:45
资料显示,龙卷风属于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强烈、小范围空气涡旋。当龙卷风袭来,如果身处户外,要观察龙卷风动态,及时避开其行进路径;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高围墙等,以免被砸、被压。
2024-07-25 10:25
如今,科技已经成为体育竞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提升了运动员的表现,丰富了观众的观赛体验,还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024-07-25 10:23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研究员张居甲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近期成功捕捉到超新星的爆炸激波冲破其外围致密星周物质的壮观瞬间。
2024-07-25 10:20
不少人在体检后,报告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呼气试验阳性。“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很苛刻的细菌,可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柴宁莉说:“目前Hp感染主要通过尿素呼气试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13呼气试验检测。
2024-07-25 10:19
针对近年来网络诈骗手段快速翻新、迷惑性不断增强、严重侵害公众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的现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24日发布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花样翻新的骗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据介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包括:一是“共享屏幕”类诈骗。
2024-07-25 09:39
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通航作业稳步增长;空中游览、航空运动等消费新业态加速涌现;应急救援、气象探测等无人机新场景接续推出;中国民航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民航局陆续出台《城市场景物流电动多旋翼无人驾驶航空器(轻小型)系统技术要求》《城市场景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航线划设规范》等相关标准,助力城市轻小型无人机物流应用场景落地。
2024-07-24 09:54
“这是世界首台(套)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类似‘超级充电宝’,每天可储能8小时、释能5小时,全年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压缩空气储能具备大功率、长寿命、深调峰、易选址等特点,单机功率可实现数百兆瓦甚至吉瓦级的储能容量,寿命通常可达30年以上。
2024-07-24 09:48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供图)  “与易挥发的水冰不同,ULM-1这种水合矿物非常稳定。
2024-07-24 09:46
近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等新科技对视听行业产生着显著而深入的影响。
2024-07-24 09:40
当前,科技进步催生了一大批智慧养老“黑科技”产品,引领智慧养老新潮流:一键通呼叫、智能烟感器等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监测等服务;护理机器人、家务机器人等产品,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智能升降沙发、防走失定位鞋、气囊防摔衣等产品,让老年人的安全多一份保障……
2024-07-24 09:31
明确到2025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整体上架率不低于60%,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5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年均增长10%等一系列目标。
2024-07-24 09:30
这种传统评价模式忽视了学术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致使不少学生盲目追求论文发表速度,却牺牲了论文质量以及自身的综合研究能力提升。
2024-07-23 02:55
我发现这个专项非常适合我,因为我希望在研究生期间能够更多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未来投身国家航天事业。面试时,评委中有来自企业的专家提了不少理论如何应用于工程的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让我印象深刻。
2024-07-23 02:55
然而,唯论文、唯分数等陈旧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模式对于学生拥抱这场学习的变革形成了显著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创新。
2024-07-23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