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去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0% 我国海洋经济量质齐升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去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0% 我国海洋经济量质齐升

来源:人民日报2024-03-22 09:49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2023年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9%,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

  海洋经济为国民经济增长助力

  海洋经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2023年,从三次产业看,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62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5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968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7%、35.8%和59.5%。

  海洋制造业增速高于全国。2023年,海洋制造业增加值29861亿元,比上年增长7.0%,比全国制造业增速高2个百分点。其中,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船舶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已进入产品全谱系发展新时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良好,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全年实现增加值8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国内外市场对我国化工产品需求旺盛,产销增加,海洋化工业增加值4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海洋服务业助推国民经济增长。2023年,海洋服务业增加值5896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7%,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为国民经济增长助力。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恢复较快,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7623亿元,比上年增长8.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近110亿吨。海洋旅游业增加值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居民旅游需求得到释放,多家邮轮港实现邮轮复航。

  海洋能源、食物和水资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渤中26—6亿吨级油田等勘探取得新发现,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8%、9.1%,海洋原油增产量连续4年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60%以上,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17%。优质海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海洋水产品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增长近3%,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达到169个,比2022年增加16个,沿海各地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和投产运营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大需求有效拉动海洋经济

  海洋领域消费持续恢复向好。居民消费需求加快释放,海洋旅游消费市场明显回暖,2023年海洋客运量、海洋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122.3%、125.4%。海洋旅游消费趋向多元化,融合业态不断涌现,“演艺+海洋旅游”“博物馆+海洋旅游”等模式成为新热点。居民饮食逐步向品质化升级,海洋水产品消费市场供需两旺,2023年全国水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4.7%,海洋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9%。

  海洋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在港口建设方面,1—11月,沿海港口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5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0.5个百分点,港口绿色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跨海高铁、海底隧道建设持续推进,总投资额530亿元的福厦高铁、225亿元的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延伸线工程竣工投用,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海洋对外贸易量稳质升。2023年,面对国际需求低迷和国际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等多重风险挑战,我国海洋船舶工业的海船完工量、新接海船订单量、手持海船订单量三大指标全球领先,船舶出口到19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5.4%,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大幅增长,汽车运输船新接订单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2.7%。2023年,我国沿海港口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超4%,沿海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近10%。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创新支撑与服务能力。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稳定运行,海底数据中心加快布局,海洋计量检测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一期试验区完成建设,将解决海水淡化关键装备规模化应用的验证问题。

  技术突破加速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连续运行超20个月,累计送电超270万千瓦时。20千瓦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向海上规模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成功海试。全球最大功率20兆瓦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自主研发设计的2500吨自航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海峰1001”正式交付。

  绿色与数智技术应用带动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首次实现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直供海上油气田群,广东青洲、福建兴化湾、山东昌邑等“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示范项目稳步开展。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我国船企新接批量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订单,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开工建设。(刘诗瑶)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