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产业育“新”加“数”蓄能新质生产力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产业育“新”加“数”蓄能新质生产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4-03-07 09:38

  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并作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等具体部署。

  代表委员们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增强新动能。

  促进生产力实现新跃升

  在全国两会会场内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长期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掌握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竞争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阎洪涛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新形势、新背景下,我国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但也要看到当前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依然有较大空间。

  “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多项具体举措,旨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要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适度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项目,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先进工艺等短板。要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堵点卡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建议,构建科技类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联动的发展新业态,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产业协同创新,持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产业育“新”加“数”蓄能新质生产力

  图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金工分厂的中小零部件数字化生产线,工作人员在观察智能设备运行情况。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了一批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和数字化生产单元。

  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看点。不论是生产大国重器还是机械零部件,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科技产业,从北到南,越来越多的企业迈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之路。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是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主阵地。

  眼下,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奇瑞智能网联生产基地一期项目一派繁忙。“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制高点,我们制定了全面的创新计划,每年将投入200亿元,加快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说。

  展望2024年,从“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到“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再到“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政府工作报告勾勒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路线图。

  “从产业层面看,新质生产力加速升级,是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黄群慧委员建议,下一步要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前瞻谋划类脑科学、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技术,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人工智能成为新生产工具,以此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建议,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推进AI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打造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构建可控可信的安全防护体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巨大潜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苗伟认为,以“数”谋“新”是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下一步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研发应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助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郭倩 刘美子 刘惟真)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