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假说 还是事实?——走出信息茧房的迷思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假说 还是事实?——走出信息茧房的迷思

来源:光明网2024-01-31 15:24

  2006年,美国法学家桑斯坦用“信息茧房”一词描述“这样一种交流环境:只包含我们选择的、让我们感到舒适和愉悦的信息”,以此提醒世人警惕网络时代信息过滤机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与此同时,桑斯坦亦坦言:“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段内,我所言不应被视作关于个人信息选择特征的实证论断”。由此可见,“信息茧房”是桑斯坦基于技术批判视角所提出的假说,而非事实。

  “信息茧房”效应提出后,引发一大波追随研究。《信息茧房学术场域偏倚的合理性考察》一文发现,相当多的研究略过求证阶段,直接将“信息茧房”假说等同为事实,大谈特谈“信息茧房”的产生机制、媒介平台的表现、“信息茧房”的影响等等。

  仅有少量研究将思考的第一落点置于论证“信息茧房”假说是否成立上。迄今为止这部分研究不仅并未令人信服地证实“信息茧房”假说是成立的,而且其设计框架本身存在“概念混淆”“用单一平台替代全平台”“用静态时点观念取代流动变化着的观念”等局限。由此可见,后继研究者也并未完成从假说到事实的论证,迄今为止,“信息茧房”仍应被视为假说。

  不过,从现实来看,直接将“信息茧房”假说视为事实,进而产生算法恐慌的情况并不鲜见,原因何在?表层原因可能在于,“信息茧房”的表达是一种很形象的比喻,给人较大的想象空间,容易引发大家对技术使用的担忧;深层原因则在于,普通公众在使用“信息茧房”等抽象概念时,倾向于使用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里所言及的直觉思维系统,而非擅长逻辑思维的深思熟虑系统。

  他们的直觉反应一般是:我的确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来接触,平台亦会基于对我偏好的洞察,推送我喜欢的信息,那么,我就是那只被困在“信息茧房”中的柔弱“蚕蛹”,“信息茧房”就是客观事实……实际上,即使个性化选择的确存在,也并不意味着“信息茧房”效应就是客观事实。由个性化选择为“真”,推论“信息茧房”为“真”,存在逻辑上的跳跃。

  不过,即使“信息茧房”只是假设,社会公众仍希望算法平台公司未雨绸缪,主动出击,以避免专家预言的技术负面效应一语成谶。

  社会对算法平台公司的具体期待与其对自助餐厅的期待颇为相似。先看社会对自助餐厅的期待。一方面,从服务用户角度看,自助餐厅应提供营养多元的丰富菜品,以免顾客遭受无可选之项的不自由;另一方面,从社会责任上看,自助餐厅应对虽营养丰富、但可能不太合大众口味的食物做特殊处理,比如将其摆放在顾客容易接触到的位置、与其他受欢迎食物混合烹制、赋予色香形的吸引力等,借此提高它们被顾客选择的机会,提升顾客饮食健康程度。

  同样道理,社会对算法平台公司的期待亦包括:首先,提供丰富多元的信息菜单,更好地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尽管总体上看,“信息偏食”的用户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已有立场、观点、态度相一致的信息,但是桑斯坦亦坦言“人们喜欢看挑战他们观点的信息,而不仅仅是符合他们口味的信息,这一现象每天都在被证明。”既然用户对 “口味”之外的“偏轨信息”存在潜在需求。从服务用户角度看,平台公司有提供丰富多元“信息菜单”的义务。

  其次,“助推”信息偶遇,引导用户突破认知边界。目前来看,在“助推”信息偶遇、引导用户突破认知边界方面,算法平台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譬如短视频平台推出“兴趣探索”机制、设置自主管理个性化推荐之功能等。

  算法推荐是新兴事物,“助推”信息偶遇亦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社会对平台公司的期待更高,因此平台公司需要进一步基于对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的深度洞察,运用巧思,提升“助推”用户信息偶遇、引导用户突破认知边界的能力,最终实现技术向善、与社会共赴美好未来。(丁汉青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