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伏产品向“全球造、全球卖”格局转变
首页> 经济频道> 焦点 > 正文

光伏产品向“全球造、全球卖”格局转变

来源:人民日报2024-01-31 09:22

  天合光能江苏淮安基地生产场景。赵启瑞摄

  走过2023年,我国光伏产业保持量增质优势头:太阳能电池产量比上年增长54%,全球专利申请量为12.64万件,全球排名第一;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相当于2022年全球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

  从过去原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到如今拥有全球近一半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八成以上主要制造环节产量,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光伏产品,何以领先全球?当前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哪些挑战?记者进行了采访。

  抓住绿色低碳转型新机遇,光伏产业技术加快迭代、规模稳步扩大

  西藏山南市,海拔4994米至5100米的高原上,近8万块光伏板在光照下熠熠生辉。2023年12月30日,华电西藏才朋光伏项目并网发电,这个全球最高海拔光伏项目每天的发电量,可以满足近4000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项目采用了我们生产的超高功率组件,从下单到供货完成,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介绍,2023年前三季度,企业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超过170吉瓦,相当于近8个三峡电站的装机量。

  说起西藏,高纪凡想起了22年前的经历。2002年,我国启动“送电到乡”工程,通过建设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等,解决了700多个无电乡的用电问题。高纪凡带着18名同事走上高原,完成了40座光伏电站的安装工作。

  “那会儿,设备都得靠人背马驮到现场,一个电站平均才20多千瓦、几十块光伏板,用的还是国外品牌。”高纪凡说,当时中国光伏行业刚刚起步,制造光伏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刚成立5年的天合光能甚至没有组件厂,年营收大约1亿元;如今,仅2023年前三季度,企业营收已超800亿元、同比增长超40%,利润增长超100%。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光伏制造端产值超过1.3万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光伏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的产量均已超过上年全年,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88.3%、74.3%和33%。

  光伏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背后,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我国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

  “光伏已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较为经济的电力能源,将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性力量。”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振国介绍,根据测算,从硅材料到光伏组件,直接能耗为每瓦约0.4千瓦时,而每瓦光伏组件全生命周期发电量约45千瓦时,是其能源消耗的100倍左右。

  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比上年增长50%,新增装机容量达510吉瓦,太阳能光伏占3/4左右。到2025年初,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电力来源。再看国内,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5.6亿千瓦,同比增长49.9%;主要发电企业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3209亿元,同比增长60.5%。

  光伏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背后,是企业加快技术迭代、推动成本降低带来的红利。

  在隆基绿能西安电池工厂,1.7万平方米的无尘车间内,平均0.8秒就有一片太阳能电池片下线。仔细观察深蓝色电池片,上面排列着一根根白色细线,这种由银粉等导电材料构成的栅线,负责收集和导出太阳光照产生的电子。在丝网印刷环节,银浆会通过印刷网版附着在电池片上,再烘干烧结。

  “过去购买银浆占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的一半左右。如今,我们应用线宽仅有9微米左右的网版,栅线更细,既大幅降低银浆消耗量,又能减少遮光面积、提高电池转化效率。”隆基绿能电池制造中心总裁常鹏飞介绍,单片7.9瓦电池片的正面银浆消耗量,已由过去的约100毫克降至46毫克左右。

  常鹏飞告诉记者,和10多年前比,硅片从每片100元左右降到两三元,组件从每瓦40多元降到不足1元,发电转换效率从14%至15%,到如今主流技术可以达到24%至25%,“成本大幅降低、效率稳步提升,推动光伏应用规模持续提升。”

  不断向高端化高效率迈进,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作为“双碳”目标引领的新赛道,光伏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也吸引了不少企业跨界入局。2023年以来,光伏产品产量和出口量表现亮眼,但也面临着中低端产能过剩、价格连续走低等挑战。

  从数据来看,2023年1至10月,多晶硅、组件产品价格降幅分别达60%和40%。组件价格从年初的每瓦1.8元左右,快速下探至1元以下。有的制造环节产品同质竞争激烈,出现价格与成本倒挂。

  不少受访人士认为,“淘汰赛”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一些中低端产能会被出清,只有通过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加强创新投入等,才能助力优质企业更好构筑“护城河”。

  ——向高端化发展,练就“杀手锏”。

  走进四川乐山协鑫科技10万吨颗粒硅项目,一粒粒直径2毫米的灰色颗粒硅流入储存罐,等待检测出货。“平均每天出货10车左右、近300吨颗粒硅,目前已经拿到了接近产能极限的订单。”乐山协鑫科技总经理王永亮说。

  在硅料整体供应过剩的背景下,颗粒硅为何能满负荷生产?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介绍,相比当前普遍应用的棒状硅,颗粒硅体积更小、流动性更强,每一炉可以多填装15%至20%的硅料;而且能耗更低,使用颗粒硅生产1吉瓦组件,可以降低约19%的二氧化碳排放,助推应用端成本降低约19%。

  从2010年开始研发颗粒硅到2019年实现万吨级产业化,协鑫集团先后投入了30多亿元。目前,他们生产的颗粒硅单位毛利高于棒状硅15个百分点以上。眼下,协鑫集团正加速推进大规格钙钛矿电池技术商业化应用。相比传统晶硅电池,钙钛矿电池制备流程更短、能耗更低,而且因为质量轻、可弯曲、半透明等特点,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向高效率迈进,成为领跑者。

  27.09%!2023年12月,隆基绿能刷新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这是继2022年创造26.81%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后的又一次突破。

  电池转换效率提高,意味着同样面积吸收同样的光,能发出更多电量。“以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240吉瓦计算,转换效率提升0.0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多发1.4亿千瓦时的电。”李振国说,在20%转换效率的基础之上,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转换效率,可以为下游电站节约5%以上的成本。

  屡次刷新纪录的秘诀,来自“宽研窄投”的研发理念:“宽研”,即布局不同具有潜力的技术路线和产业领域;“窄投”,即集中精力把优选技术投入量产。过去5年,隆基绿能的研发投入超过180亿元。

  2014年以来,我国企业创造世界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50多次。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介绍,2023年,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异质结电池、背接触式电池等技术加速产业化,钙钛矿、叠层等新型电池转化效率屡创新高,我国光伏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融合创新、出海建厂,持续拓展市场深度和广度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光伏正与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通过应用模式创新,不断拓展市场深度和广度。

  炼化用上绿氢。在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50多万块光伏板产出的绿电制成绿氢,通过管道运往炼化企业,用于替代炼油加工中使用的天然气制氢,实现炼油产品绿色化。

  “自2023年6月30日产氢以来,项目已累计向塔河炼化输送绿氢超过2700万标准立方米。随着塔河炼化生产装置完成扩能改造,绿氢输送量将逐渐增加,预计到2025年四季度,输氢量将达到2万吨/年。”中国石化相关负责人介绍。

  建筑披上“新衣”。在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的所在地海南东屿岛,酒店、停车场车棚等装上了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BIPV)。和传统在屋面上用支架撑起光伏板不同,这里的屋顶本身就由内板、保温棉、外板、光伏发电层等合而为一。BIPV让光伏真正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安装时不需留出通道,意味着同样屋顶面积可以安装更大容量组件,发电量提高约15%。

  出海建厂,同样成为这两年光伏业发展趋势。TCL中环积极推动在沙特阿拉伯投资建设光伏晶体晶片工厂项目;晶澳科技拟投资约27.15亿元建设越南年产5吉瓦高效电池项目;阿特斯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年产量5吉瓦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介绍,当前光伏企业出海建厂,目的地已从东南亚为主拓展至美国、中东、印尼等市场;布局海外产能的环节更多,上下游产业链出海已成趋势,“此外,从过去单纯输出产品,过渡到提供生产、管理、品牌、服务,构建全球合作共赢的生态。”

  “光伏产品正从‘中国造、全球卖’向‘全球造、全球卖’的格局转变。面向未来,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光伏产业协同发展生态,进一步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中,在绿色能源等领域展开国际合作。”高纪凡说。(丁怡婷)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包银高铁包惠段进入运行试验阶段

  • 广西三江:风雨桥上遇非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9月27日0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4:15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2025-09-28 04:15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9-25 09:46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把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作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了提升社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重大工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进一步转型。
2025-09-25 09:46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积极探索AI引领零售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09-25 09:46
与此同时,我国算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已初步形成枢纽节点、区域中心、本地边缘梯次化布局架构。“未来,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2025-09-25 09:45
科学技术,既是人工智能(AI)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被影响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伦理规则设计与“人工智能+”同行甚至先行,是我们的目标,是AI健康发展的必要生态。
2025-09-25 09:41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