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萨 何明洋
2023年,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数量与质量、供给与需求、改革与开放、发展与安全四个方面实现“更好统筹”。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我国依然具备基础条件优势持续显现、重点领域风险逐步缓释、改革开放红利不断增强、宏观政策效能稳步提升这四重“有利条件”。应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确保新的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切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四个“更好统筹”
(一)更好统筹数量与质量。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全球领先。从纵向来看,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升至1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从横向来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大幅快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水平。从增量来看,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增量将分别达到美国的1.5倍左右和欧元区的16.5倍左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二是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4%,较上年继续提高0.08个百分点。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先进制程芯片、C919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三是民生福祉水平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升至39218元,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达到6.3%和6.1%,其中实际增速水平快于总体经济增速0.9个百分点,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6796元,名义增长9.2%,实际增长9.0%,衡量居民生活品质的恩格尔系数达到29.8%,再次降至30%以下。
(二)更好统筹供给与需求。一是转型升级步伐更趋坚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增速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和11.4%,技术改造步伐继续加快。服务业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升至54.6%,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领域表现亮眼。二是新兴增长动能不断涌现。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3016.1万辆,连续15年保持全球首位,汽车出口量升至522.1万辆,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0.3%,产销量均居于全球首位,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67.1%。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特色文旅等领域实现迅猛发展。三是内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0.3万亿元,内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升至111.4%,较上年继续提高25.3个百分点。工业产能利用率呈现逐季回升态势,下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的较高水平,经济循环状况逐步改善。
(三)更好统筹改革与开放。一是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一大批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关于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各地机构改革工作加速推进。二是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成功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一系列展会活动,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升至41.76亿元,货物出口占全世界的比重达七分之一,有望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46.6%。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出台便利外籍人员来华措施,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三是外贸外资领域亮点频现。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大幅增长29.9%。2023年前11个月,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6.2%,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电池、化工等领域一大批优质外资项目相继落地。
(四)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一是有效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2023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不利局面,我国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促成沙特和伊朗历史性和解、推动金砖机制历史性扩员、实现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取得一系列丰硕外交成果,为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二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保交楼”工作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销售等指标降幅逐步收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出台,特殊再融资债券有序发行,金融机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地方债务风险有所缓释。三是关键物资保障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95亿吨,同比增长1.3%,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节粮减损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2.9%、2.0%和5.8%,全国煤电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容量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平稳有序运行。
二、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依然具备四重“有利条件”
(一)韧性强潜力大优势有望持续显现。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谷物总产量、制造业规模、货物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等均居于世界首位,有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和新兴的中高端市场。虽然短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备坚实基础。
(二)重点领域风险压力有望逐步缓释。伴随着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我国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及其衍生影响将逐步减弱。2024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有望逐步回升向好,房地产后周期消费面临持续改善,并可对建材、钢铁、化工、家具、家电等行业形成有效提振。地方债务风险获得阶段性缓解,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加速完善,伴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可支配财力不足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将逐步弱化。
(三)改革开放红利效应有望不断增强。2024年,我国重点领域改革将继续向纵深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领域有望出台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加紧谋划,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持续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逐步走实走深,“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发力,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贸易、投资等领域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四)宏观政策整体效能有望稳步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根据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宏观政策的整体效能有望迎来进一步提升,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必将进一步增强。
(作者吴萨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明洋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