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项新技术 这样长出一个产业集群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一项新技术 这样长出一个产业集群

来源:人民日报2024-01-15 09:20

  江西南昌大力推动硅衬底发光二极管蓝光技术开发应用

一项新技术 这样长出一个产业集群

图①:晶能光电芯片车间员工在操作设备进行长膜工艺流程。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图②:晶能光电封装车间机台在测试车用LED灯珠。资料图片

绿野汽车照明注塑车间在赶制汽车灯具的外形壳体。本报记者 朱 磊摄

  从实现原创技术突破,到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20多年来,中国在研发应用硅衬底LED蓝光技术上蹚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目前,硅衬底LED技术路线已经成为世界三大LED技术路线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实现?新技术如何打通从科研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记者近日深入调研硅衬底LED蓝光技术的研发团队及全产业链发展情况,剖析这项原创技术从研发到大规模应用的历程。

  ——编 者

 

  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上,莲花造型的奥体中心体育场、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等多个运动场馆,流光溢彩,引人赞叹。观众可能并不知道,这些点亮夜晚的光源,有不少来源于我国突破的硅衬底LED芯片技术,而这项技术的起点,则在江西南昌。

  全球约每3部智能手机,便有1部运用了硅衬底技术LED手机闪光灯;全球每3个手电筒,就有1个用的是硅衬底LED技术;不少城市的道路照明设施和隧道灯都已大量采用硅衬底LED芯片,产自南昌的LED隧道灯已经做到同类产品全国出货量排名靠前……随着产业化的发展,硅衬底LED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三大LED产业技术路线之一。

  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一项新技术不断革新和产业化的历程。

  突破一项技术

  4000多次试错,终于探索出全球第三条蓝光LED技术路线

  2004年,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硅衬底LED蓝光技术取得突破,引来世界瞩目,由此形成了蓝宝石、碳化硅、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三足鼎立的局面。

  LED是发光二极管的简称,是第三代半导体发光光源,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冷光源,是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元器件,市场应用广泛。“当时,我们瞄准了在硅衬底上生长氮化镓基材料这一冷门技术方向。”江风益坦言,“这是一条几乎被外国同行放弃的技术路线。”

  为什么会被放弃?原来,在LED的制备上,上游材料生长是决定LED颜色、亮度、寿命等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也是公认的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发展的基石。制备LED芯片要先在衬底上长出氮化镓发光薄膜,而硅和氮化镓材料存在严重的热失配和晶格失配,各国研发人员多年钻研,始终没有找到攻克关键技术难点的理想方法。

  当时,蓝光LED芯片制备已有蓝宝石和碳化硅衬底两条技术路线实现产业化,但两项技术的主导权都掌握在国外同行手里。

  2003年11月27日,江风益将行军床搬进南昌大学几间小小的实验室,和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攻关探索。当年12月28日,硅衬底蓝光LED实验材料发出的一丝微光,让大家欣喜不已。“尽管还不够亮,但已经是巨大的突破,这萤火虫般的微光,恰恰是希望之光。”说起那时的情景,江风益依旧难掩激动。

  2004年,经过4000多次的试错,江风益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硅衬底上生长氮化镓基LED材料的难题。“这将是一条崭新的赛道,由我们主导的赛道!”当时一直在配合江风益工作的王敏,敏锐地察觉到这项技术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变革。

  此后,王敏与江风益联合创立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推动硅衬底LED蓝光技术产业化。在南昌大学4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一个“实验室+企业”的新形态正式运转起来。“那个时候,实验室几乎是全天候运转,被大家称为‘不熄灯的工作室’。”王敏说,“实验室的产品数据显示,新产品光效高且抗大电流能力强,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造出一条生产线

  从实验品到产品的路,用了几年才走完

  2012年,晶能硅衬底大功率LED芯片量产,被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ISA)评为“全球半导体照明2012年度新闻事件”。2004年技术实现突破,2006年晶能光电成立并开始推进产业化,为什么2012年才实现量产?

  如果说,江风益团队攻克硅衬底蓝光LED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那么晶能光电的成立则是立志于“从1到10”的跨越,意味着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出来,迎接大规模的量产。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是当初每个人都没有想到的。

  2006年,拿到风投资金的王敏信心满满,决心干出一番事业。厂房拔地而起,设备迎接调试,一张张崭新的面孔被吸纳进公司。2007年10月27日,晶能光电正式入驻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8年5月,第一批产品正式下线。大家满怀期待,可良品率却起伏不定,离量产期望差距不小。经过团队夜以继日地分析、调整,良品率逐步稳定并不断提升。

  江风益坦言,硅衬底LED芯片技术容错率不高,哪怕是一点点温度的变化都会对产品有影响。实验室设计的产品“走进”厂房,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和瑕疵,而每个微小的纰漏和瑕疵,最终就会叠加成一个严重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是技术攻关。企业一面不断招收技术人员,一面推动研发骨干走进生产线,成为一线工程师,带着工人们一同攻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黄涛等人,走进了晶能光电,成为助理工程师。

  “一进公司,我们就被分到生产线上。当时技术部门列出了十大难题,包括发光材料起翘、硅芯片掉电极等,因为没有文本参考、没有成熟技术可借鉴,面对40多个生产工序,我们既当技术员,又当操作员,决心一定要啃下硬骨头。”黄涛回忆。

  在许多人的不懈努力下,2009年,数码显示用小功率LED芯片量产,并达到了较高的良品率。又经过3年的苦心磨砺,2012年,晶能光电一举突破了硅衬底大功率LED芯片量产的瓶颈,产品良品率超过60%,超出预期20多个百分点。“那一天,是2012年12月30日。”王敏记忆犹新。

  延伸一条产业链

  从芯片到封装,补链延链成效显现

  走进晶能光电的产品展示区域,大到覆盖整面墙壁的LED高清屏幕、大型路灯,小到手机闪光灯、小型美甲机,近百种产品依次摆放。如今的晶能光电,已经是为全球客户提供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制程(IDM)的半导体光电器件商家。

  让人想不到的是,推动产业链补链延链,其实是晶能光电被迫的选择。

  企业当初的设想是,有了先进的产品,自然会有中下游厂商跟进开发。然而,2012年硅衬底大功率LED芯片上市之初,并不被市场看好。不少下游照明应用企业,已经习惯使用成熟的蓝宝石衬底LED芯片,而且认为硅衬底LED芯片由晶能光电独家供应,担心影响自己的供应链安全。

  于是,王敏决定自己做封装,走垂直整合之路。就这样,一条陶瓷封装线于2014年正式上马,批量生产晶能光电自己的“灯泡”。为了打入市场,王敏带着销售人员进驻被誉为“手电筒之乡”的浙江宁波西店镇,挨个拜访客户,并和客户合作,制作了一个超大手电筒。“手电筒发出的光可以照到两公里外,吸引了不少客户。”王敏回忆。

  自此,晶能光电的封装产品以更高的性价比,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占据了全球30%左右的移动照明市场。如今,晶能光电中游封装的子公司晶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月产能可达1亿颗。

  除了封装线,晶能光电还不断拓展产业生态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金沙江联合资本等知名风投基金到南昌设立子基金,相继孵化出晶和照明、晶弘新材料,并引进易美芯光、凯迅光电等企业,推动硅衬底LED产业生态圈做大做强。

  2012年,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成立中节能江西公司,并投资晶和科技(原晶和照明)。“这次合作让更多用户体验到硅衬底大功率LED的优势,帮我们更快打开了各级市场。”中节能晶和科技总裁陈昕说。

  “只用了短短几年,我们累计投运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就达到50多个,助力30多个城市完成了大规模照明节能改造与智慧升级。”中节能晶和科技副总经理陈耀庭说。

  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持续放大硅衬底技术应用优势,南昌打造产业矩阵

  “我们现在不愁订单,而是发愁产量跟不上,不敢多接订单。”位于南昌青山湖区的绿野汽车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涂鸿斌介绍,得益于南昌本地的车规级LED产业链优势,近几年公司产值持续大幅增长。如今,公司已经在考察二期厂房位置。

  从2014年到2017年,洪城资本基金成立并投资包括硅衬底LED项目在内的高科技项目。其中与多家投资公司一起孵化的绿野汽车照明,便是一家硅衬底LED车灯厂家。

  硅衬底LED车灯作为一款新技术产品,相较传统卤素灯泡寿命更长、亮度更高、能耗更低、光束更集中。但是面对新产品,一些传统车企却不敢轻易尝试。

  “很多时候,技术风口并不等于产业风口。不过我们很幸运,在赶上技术风口的同时,也赶上了产业风口。”涂鸿斌介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让硅衬底LED车灯有了华丽的舞台。

  基于硅衬底LED技术,南昌在LED行业全球赛道中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如今,硅衬底LED技术还在不断诞生黄光、红光等世界级创新成果,在这项技术的创新驱动和政府LED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南昌已经建成LED全产业链,成为国内最大的大功率LED光源生产基地。

  2019年,规模10亿元的光谷基金成立,致力于放大硅衬底LED技术的应用优势。同时,兆驰股份、乾照光电、鸿利智汇等一批国内LED龙头企业被吸引而来,2022年,南昌LED产业实现营收212亿元。

  根据南昌市人民政府2023年10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版)》,南昌将深耕LED芯片制造和封装,打造以硅衬底LED为特色、以蓝宝石衬底LED为基础的“南昌光谷”。高新区重点打造硅衬底LED全产业链集群,经开区重点发展基础材料、芯片封装和终端应用环节,其他区县重点发展配套缺链环节,力争2026年全市LED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朱 磊)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青海发现秦代石刻 定名“尕日塘秦刻石”

  •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