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月2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市“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动员部署会召开,吹响了重庆改革攻坚冲锋号。
过去一年,重庆在多重挑战中逆势而上,在巨大困难中承压前行,在复杂矛盾中主动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成绩来之不易。
今年重庆经济如何发力?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等多个高频词汇十分抢眼,指明了未来重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2024年,重庆经济应如何开足马力,更上层楼?或可在“形成合力”“提升动力”“协同发力”“增强活力”等“四力”上下狠功夫、花大力气。
形成合力,唱好“双城记”,奋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与重庆的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到一域服务全局的大战略。
2023年,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成效显著。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5.91万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国同期1个百分点。
今年,重庆应如何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统筹推进:
当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排头兵”。不断完善与央企的合作对接、协调联络、服务保障机制,让更多的央企走进重庆、投资重庆。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沿江地区产业转移,做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的联动。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进行有机联动。比如,川渝两地应齐心协力,共同拓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经贸往来、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川渝两地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协同创新打造双赢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离不开双方的协同创新。比如,可加快十大毗邻区平台建设,促进成渝中部崛起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成渝“氢走廊”等重大标志性项目。
提升动力,科技引领,让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动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支撑。2023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重庆不但实现了经济总量的稳健增长,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也有了明显突破。
比如,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全国第二,新能源汽车对全市汽车整车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0%,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重庆第二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二……
去年,重庆经济为什么“跑得快”,也“跑得好”?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认为,这与我们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数字重庆、培育新质生产力等举措密切相关。
今年,我们仍需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转换经济发展动能。
立足比较优势,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业体系。重庆区位优势、体制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突出。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姚树洁认为,打造现代制造业体系,重庆应该用好各种本地竞争比较优势。
比如,与沿海城市相比,重庆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具备吸引人口、人才的优越条件;教育科技比较发达,有利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制造业产业链条比较完整,有利于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应借助好相关优势,加快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进一步优化经济动能。
扎实推动数字重庆建设,促进“数实融合”。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重庆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因此,推动产业升级,我们必须用好“数字化”。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以“芯屏端核网”数字产品为核心,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硬件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场景的数字经济系统,梯度推进智能化改造。
聚焦“416”科创战略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去年7月,重庆提出打造“416”科创战略布局,增强了重庆产业的科技成色。
未来,重庆应继续聚焦“416”科创战略布局。在科创平台上,加快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完善具有重庆特色的实验室体系,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等重大科技专项;
在科研转化上,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广“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最后还要引进高科技人才,实施全球顶尖人才引进“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激发创新活力。
协同发力,“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经济增长要跑出加速度,必须内外兼修,让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都开足马力。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庆华认为,重庆要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经济目标,今年还需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让投资向“新”而行。去年前三季度,重庆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同比上一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表明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战略和政策引导,鼓励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反映了重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有效性。
今年,我们还要继续积极引导经济朝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方向发展,提升地区整体产业水平。比如要以补链强链、智改数转为重点,提高经济结构的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另外还要加强新基建投资,加快建设重庆数据中心集群、卫星互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产业大脑能力中心等重大项目。
让消费“新”潮澎湃。去年1—11月,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9%,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为稳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重庆还须继续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激发消费潜能。比如抓住“不夜重庆”、露营研学、冰雪避暑等消费热点,培育消费新动能;以“文化强市”为抓手,提档升级城市商圈和特色街区,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品质消费地标和特色消费场景。
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放大“通道+经贸+产业”的联动效应。一是要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本地企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提高重庆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二是要促进外贸升级,鼓励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注重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以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增强活力,培优经营主体,全力惠民强企。
企业强则产业强,企业兴则产业兴。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支持企业做优做强。
多项数据表明,重庆的市场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重庆新增境内IPO上市公司数量达10家,排名西部第1;新增境内IPO上市公司首发融资额达120.74亿元,同比增长191%,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11家渝企上榜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截至去年12月,重庆新设立各类经营主体59.52万户,同比增长17.85%……这些数据无不反映了重庆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今年,我们应怎样继续培优经营主体,提升重庆经济活力?
打好改革攻坚战。破除制约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改革是关键一招。李敬认为,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园区开发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但目前都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
未来,我们必须动真碰硬、攻坚突破,啃下“三攻坚一盘活”这块“硬骨头”。进一步梳理明晰企业主业方向和经营范围,引导支持企业集中优势、心无旁骛做强实业做精专业,不断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虎口夺食”的能力;加快推动国企功能、优势、体制机制重塑,建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新国企;全面提升园区开发区管理、机制、产业现代化水平,更好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全力惠民强企。抓经济必须强主体。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认为,重庆应该加大惠民强企的力度。
首先要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比如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迭代出台一批标志性“政策包”,让广大民企愿投、敢投、能投;另外,还要立足于企业的需求导向,为企业尽量打开方便之门,提升为企服务质效,健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金融服务等赋能民企发展的机制。
新的一年,让我们乘势而上,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共同努力交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分报表,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设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治理优的现代化新重庆。
原标题:2024,重庆经济怎么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