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积极探索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第八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举行
11月12日,由南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处、南通市统计学会联合承办的第八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举行。会上,《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党政部门的领导、专家及青年学者等100余人结合《报告》研究成果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共同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出谋献策。
本次论坛设置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三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新发展理念与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与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等议题开展交流讨论,共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经过八年建设,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坚持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格局;坚持东西双向、海陆统筹,全流域开放格局全面形成。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教授徐长乐发布《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报告》显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持续向好,协调度、均衡度和融合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徐长乐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进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需着力在增强区域协同融通带动能力、打造多极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人民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加强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段学军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段学军分享了其课题组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评估研究成果。基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安全发展六个维度构建的评估体系成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以来,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尤其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创新支撑与拓展对外开放等方面成效突出。但总体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尚未根本解决,各地区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应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以更有力度更具活力的措施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协同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他提出,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区域创新体系、关系经济学三大理论,构建了长江城市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有效提升长江城市协同能力,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新格局?曾刚认为,一要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升经济带产业集群建设水平。二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协同推进流域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合作网络建设。三要发挥中华文化传统优势,大幅提升区域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四要促进经济带内外部联系,协同开创双循环新格局。
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所展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它突出强调了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协调性特质。以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撑协调性均衡发展,在突出各大板块优势特色的同时,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引领全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二是聚焦“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在协调性均衡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三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协调性均衡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就“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和长江流域保护这一重要矛盾,聚焦创新驱动、协同融通和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三大问题,将出口导向模式转变为基于内需的双循环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协同融通。作为全国经济增长的明星地带,长江经济带发展正面临许多问题,这些也将成为未来经济研究的主要选题。
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以《深刻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要正确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这不是简单地靠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和自由就能实现的目标,而是必须要实现“共抓”,让更多主体参与进来。同时,“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新形势下,必须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互促共进关系,在尊重生态环境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河海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桂山从宏观视角对长江大保护进行了阐释。他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产业发展绿色化协同化亟待提升、流域水安全问题突出、江(河)湖关系不和谐、重大水工程累计负面效应日益显现、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好推动长江经济带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形成开发集中集约与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实行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和跨界断面清洁水体交接制度,持续实施生态修复和绿色生态保障工程,完善流域利益相关方利益调节市场机制。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晓军认为,生态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结合空间溢出效应,探讨城市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机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邓晓军在构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变量和数据的分析指出,2012-2021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承载力水平逐年提升且两极分化现象不明显;在地理距离矩阵与经济距离矩阵中,经济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发展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减少资源消耗影响生态承载力水平。
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以《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调发展》为题发言,分享了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调发展的5条实践路径。一是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以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以公共服务数字化协同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是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跨越式发展、集聚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以数字技术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服务业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胡俊峰围绕打造沿江科创走廊这一问题指出,要以共同体理念创新顶层机制设计,成立由沿江各市共同参与的科创走廊管理委员会等;打造沿江技术研发带,带动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如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从上游创新源到下游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对接体系;产业链和创新链互动融合,重构优化产业创新体系;加强沿江各市科技发展规划与创新政策的协调,构建多层级的创新合作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
南通市统计局服务业处课题组针对南通市数实融合存在的“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创新要素支撑不足”“融合质效有待提升”等问题,深入探究了加快南通市数实融合进展的路径:首先,持续政策引导,促进融合均衡发展;其次,加大创新投入,激活数实融合内生动力;再次,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数实融合质效;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培养人才,引进技术。
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指出,倡导、推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高水平开放、制度性和引领性开放的重大举措,是开放型中国与开放型世界连接的桥梁纽带。经过十年不懈努力,共建“一带一路”正在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开掘出追求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越来越深厚的国际社会根基,推动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全球性平台与载体。但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努力并不断解决前行中的问题,共同推动这项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深入探讨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工作要点。他指出,一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提升供给能力、激活需求潜力、强化改革动力。二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我国在确保国内循环畅通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和弱项,所以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要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扩大制度型开放,完善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健全与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体系。
南通市统计局投资处课题组汇报了对全市民营企业开展快速调查的结果报告,并针对“企业投资信心亟待恢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凸显”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几点建议:一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有效提振民企投资信心;二是动态优化政策放大效应,促进民营房企投资健康发展;三是优化产业投资发展战略,有效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空间;四是创新相关政策储备工具箱,继续深化财政金融制度改革。
强化区域协同融通
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重庆社科院原副院长张波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区域间的互联互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下,西部陆海新通道改变了西部地区面向东盟却“西货东出”的局面,推动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提升西部地区在全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同时,串接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北部湾城市群,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薄文广从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入手,探索了京当冀协同发展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启示。他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和协同发展已经在中国四大增长极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其日益深入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区际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有为地方政府创新的先行先试”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目前处于大发展时期的南通而言,如何推动其主导产业,如船舶海工产业向特种船舶制造以及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条进军,高端纺织向上游的新材料以及下游的SHEIN等创新行销模式进军等,是南通经济未来转型发展的重点所在。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胡艳围绕“加强合宁双圈协同联动,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进行发言。她表示,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双圈协同联动发展,本质上就是以双圈市场开放来扩大整体市场规模,在超大规模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深化产业分工,促进主导产业及其细分方向的差异化发展;又将在更大的市场竞争中刺激城市竞合发展,完善城市、都市圈功能定位,双圈互补融合,不断壮大,成为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升级的增长极、带动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扬认为,人文经济是以文化为关键动力源泉的经济形态,强调文化对经济的能动性力量,借助文化的经验智慧和工具优势为经济活动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李扬从人文经济视角切入探讨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李扬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视域下,长江经济带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上高质量发展。对此,要强化要素供给,夯实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强化载体支撑,优化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效率;强化政策集成,构筑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从要素供给、平台建设和政策集成等维度协同发力,全面推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腾蛟以《发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 打造新增长点》为题,深度剖析了文化市场的形势,并强调我国的文化市场已进入了文化自强时代。他认为,未来打造长江文化新增长点可以四个基本理念进行突破: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实体经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二是发挥长江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协调发展;三是推进可持续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深层次和持久的文化动力;四是按照市场机制完善建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成健全市场体制的要求。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大运河农业文明分院执行院长路璐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以长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凝结、文化保护与文化表达。路璐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一体两面”的文化价值:对内征召集体记忆、凝聚文化认同;对外打造文化标识、建构国家形象。从某个角度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双向建构,除了直观的滔滔江水,还有抽象的叙事性话语,在新的历史脉络与媒体语境中寻找建构意义的新途径,这一点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从历史贯穿到当下的意义。
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湖北省政府参事彭智敏指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实力强劲但也是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彭智敏认为,洪水尤其是特大洪水,对该区域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彭智敏以湖北流域综合治理为例,分析指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平衡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当中,必须高度重视统筹、平衡发展和安全。只有这样,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才能实现高质量持久发展。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做示范
江苏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许佃兵举例认为,当前,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也更加需要智库发挥“外脑”作用,聚焦服务决策,当好参谋助手,积极建言献策。如何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何在促进各区域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区域经济间的相对平衡;如何在区域协调中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等,都需要智库深化研究,以“理论之思”回答“实践之问”,真正提出富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高水平决策咨询研究成果。
江苏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程友华提出,新的起点上,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正统筹推进,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着眼于江苏在全国、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流域经济研究和产业工作谋划,积极融入和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产业创新协同区的建设。
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陈冬梅提出,南通市将筑牢生态本底,接续推动长江南通段的生态保护,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谱写好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将抢抓重大机遇,牢牢把握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发展风口,深化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推动规划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加快打造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支点城市。(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