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金昱希)12月11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定向领航。
会议指出,“要全面贯彻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速度与质量:“稳”是基础 “进”是目标
对于2024年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并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战胜困难挑战、顶住下行压力,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特征,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保持经济增速稳中有进的同时,我国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实。围绕明年推动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九项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占据首要位置。数据显示,中国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2023年9月26日,江西省瑞昌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智能生产线上赶制订单。近年来,公司全面实施科技战略,市场规模成倍增长,产品覆盖范围逐步扩展到全球30多个国家与地区,订单纷至沓来。(魏东升摄/光明图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指出,稳一定是有进的稳,除了要求我们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加速推进制度型改革、结构性调整,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以这种新动能、新动力维护经济发展的稳定态势。
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先立后破 转换模式
本次会议对经济工作增加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今年,宏观经济各个领域恢复程度不同,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感受也呈现出差异。一方面,宏观经济数据持续向好,另一方面,部分微观主体对于经济恢复的感受不明显、不深刻。如此冷热不均的“温差”,引发了一定关注与讨论。
对于“温差”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综合性和微观主体感受的局部性。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例,统计数据采用一揽子代表性商品与服务,包含了居民消费过程中的大部分品类,而老百姓日常感受到的往往是单一品种的价格变动。
2023年9月1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一家智能制造企业生产车间,工人在赶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件产品。今年以来,长乐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步伐,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税费优惠等政策,多层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王旺旺摄/光明图片)
当下,中国经济走过高速增长的阶段,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长期的结构调整:以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迅速崛起,而以房地产及其关联产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力”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也使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受到一定影响。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会议提出“先立后破”,目的是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之前出现过的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涉及到“立”和“破”的领域,除了能源结构之外,还包括经济新旧动能、房地产发展模式等。预计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运行一段时间。
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时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促进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促进和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良性循环,对于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8元,同比实际增长5.9%,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一系列促消费、稳投资政策举措持续发力显效。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113%,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对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发挥了“助推器”“稳定剂”作用。
2023年10月4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清老街夜市,灯火璀璨,游人如织。(杨潇摄/光明图片)
会议也在扩内需方面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以往表述相比,重点强调了“有潜能”“有效益”和“良性循环”。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一方面,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提升消费的关键在于有效提升居民收入,后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关政策举措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在有效投资转化为实物工作量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商品或服务购买等链条传导,有效带动收入增加、消费扩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他认为,从供给端来看,本次会议要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于消费的需求更加丰富,通过营造更好的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供给的质量和多样性,有利于居民消费意愿的不断提升。
发展与安全:一体两翼 彼此支撑
会议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五个必须”,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高水平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安全的保障,两者互为条件、彼此支撑。从群众安全感达98.62%,我国长期处于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国家行列;到粮食生产连获丰收,能源资源供应稳定;再到出台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一批政策举措,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国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2023年10月12日,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许颖献摄/光明图片)
发展是保障安全的根本途径,而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当前,数字安全已经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底板工程和助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前提,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指出,新形势新格局下,安全行业要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升级,以“上科技高山”的成果进一步“下数字化蓝海”,基于“安全即服务”的理念推动安全普惠,着力将安全打造为大数据、5G、算力一样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邱霞表示,从整体上看,一个国家必须要通过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更好保障自身安全。从具体领域看,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来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而科技水平的提升需要良好的发展基础作支撑。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