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火红石榴带动红火日子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火红石榴带动红火日子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3-11-21 09:58

火红石榴带动红火日子

——山东枣庄推动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石榴盆景栽培技艺“老匠人”张忠涛在展示栽培的石榴盆景。 记者杨文 摄

  编者按:

  山东枣庄是全国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当地立足资源禀赋,聚力推动乡村振兴,从石榴树叶到石榴皮、石榴籽、石榴树根、石榴文化,全力挖掘开发石榴身上的“宝藏”,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完整产业链,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百姓过上了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的日子。

 

  山东枣庄,我国七大石榴主产区之一,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600余万株。其中,枣庄峄城区是目前国内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条最完整的石榴产地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石榴鲜果、石榴苗木、盆景盆栽集散地。

  《峄县志》记载:“其阳多榴,味甘,久藏不腐,贾数千里,居人世擅其利。”石榴原产于古代波斯及周边地区,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最初种植在都城长安,枣庄石榴相传由西汉丞相匡衡引入。

  历经上千年,火红石榴已成为枣庄遍地开花的致富果、幸福果,给当地两万余名从事石榴种植的老百姓带来红火生活。

  精心选育石榴良种

  11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峄城区的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圃,茂密的石榴苗木整整齐齐地分布在各类“种质保存区”。在一株石榴苗木旁,侯乐峰用手指捏住一棵细枝,“如果石榴树受了冻,掰开这里面就会发黑。”他微微用力剥开一点枝条皮层,边查看边说,“还好,现在还没有这种情况。”

  侯乐峰退休前是枣庄市石榴研究院研究员,但退休不退岗。像这样的检查,侯乐峰和他的团队每天都要进行一两次。

  “石榴的生长跟温度相关。最近气温忽高忽低,往年这个时候林子已经都是金黄色了,现在还有很多叶子是绿的。”从事石榴育种40多年的侯乐峰仍有两个心愿:一是选育出分别能在中秋节前、10月底前成熟的两个新品种,二是探索集成一整套现代石榴栽培技术。

  种质资源是石榴产业的“芯片”。枣庄建成了国内唯一的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近年来还不断扩大种质资源库规模,广泛收集保存国内外优质石榴、野生石榴种质,大力开展优良品种研发培育,提升石榴种质资源保有量和转化水平。

  2021年,500余粒“豫石榴”“黑美人”石榴种子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首次尝试太空诱变育种。在资源库太空诱变育种试验园中,完成定植的石榴苗已长到1米多高。

  太空诱变育种是新的尝试。“石榴的育种方式主要有四种,资源选优育种、杂交育种、实生育种和诱变育种。”侯乐峰说,以往育种以资源选优为主,为此他几乎走遍了国内所有的石榴产地。“哪怕只是一个两三亩的小果园,我也要进去看看尝尝。”

  “全球一共1100多个石榴品种,九成以上都有严重的裂果问题。石榴成熟之后如果遇到下雨,晚上能在果园里听到‘砰’‘砰’的炸裂声。”枣庄市石榴研究院院长李志强向记者介绍说。

  为解决“裂嘴病”,他们持续进行技术攻关,培育出了国审良种“秋艳”。“新品种早产、丰产、稳产,抗裂果、籽粒大、出汁率高。石榴籽粒跟一个小花生米似的,也比一般石榴耐储存,常规条件下可储存130天,果品价值更高。”李志强说。

  “秋艳”培育成功后,枣庄在当地推广种植。2015年底,石榴研究院把两万多株“秋艳”石榴苗无偿提供给了果农。

  目前,枣庄保存石榴种质达到432份、数量居全国第一,还培育出6个省审石榴良种“桔艳”“青丽”等。

  小石榴撬动“大产业”

  石榴酒、石榴茶、石榴参饮品……在峄城区榴园镇山东美果来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展柜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色产品。生产车间里,一瓶瓶灌装好的饮品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快速流转,石榴原汁经过26道生产程序,可制成石榴青柠饮等十多个品种的石榴饮品。

  “我们公司有易拉罐灌装、无菌PET灌装等6条生产线,今年和韩国正官庄品牌合作研发出红参石榴汁饮品,丰富了石榴保健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韩国市场。”山东美果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浩然说,公司年产值达到约1.5亿元。

  枣庄全力推进适宜地块应植尽植,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户通过集体林地流转等方式,扩大连片种植面积,石榴年产量超过1.2亿斤。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石榴产业,2021年枣庄市制定了《石榴产业发展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实施方案》,融合创新发展石榴一二三产,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做“土特产”大文章。

  为把石榴“吃干榨净”,峄城区向前端延伸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鼓励支持企业研发生产高端石榴饮品、药品、化妆品、养生保健品等新产品。目前,枣庄石榴深加工和销售相关企业发展到30余家,拥有系列产品20余种。2022年,峄城区石榴产业总产值达29.3亿元。

  石榴好吃,更好看。枣庄挖掘石榴审美价值,结合消费新需求推出了石榴盆景等衍生产业。

  “盆景石榴与普通的石榴树,不论是种植方面还是养护过程中都有着很大差别。盆景换土、施肥时不需要剪根,控制光照时长,也能调整果实成熟期……”在榴园镇万景园盆景基地,负责人张忠涛一边精心伺弄着姿态各异的石榴盆景,一边向来人介绍。

  “我和周边农户成立了盆景合作社,现在合作社盆景规模已达两万盆,销往贵州、广州、湖南等地,每年销售额有400万元左右。”作为石榴盆景栽培技艺“老匠人”,张忠涛积极分享石榴盆景造型养护经验。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年轻人加入到石榴盆栽行业,并进军电商市场。

  目前,峄城石榴盆景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500人,年产石榴盆景盆栽约20万盆,在园总量超过30万盆,年产值超过5亿元。

  创新发展,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又跟北京的一家公司签订了石榴销售合同,石榴能卖到春节前。”榴园镇朱村“90后”村民刘威欣喜地向父亲炫耀着刚刚到手的订单。“好小子,还真行。”老刘向儿子竖起大拇指。

  老刘名叫刘怀富,大半辈子都在村里侍弄石榴。当初儿子想回村种石榴,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不仅觉得干这行辛苦,更担忧“看天吃饭”的风险。特别是前几年一场大降温,让家里的石榴园好几年都没有缓过来。“保不齐再遇到个极端天气,几亩地的收成全打水漂了。”

  可在刘威看来,现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石榴产业发展,还加大了政策扶持,特别是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石榴冻害险、价格险,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老刘不反对了,可终归不放心,常常往儿子的石榴园里钻。

  “你看,我的园子里有观景台、又铺上了小路。前段时间石榴挂果的时候,采摘园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呢。”刘威骄傲地向父亲汇报。“现在直播带货开拓了市场,俺这一斤石榴的价格,比你到市场上蹲着卖的价格翻一番!”

  地还是那些地,但石榴产量、品质、价格都提升了。看着儿子创办的石榴专业合作社蒸蒸日上,老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近年来,枣庄依托丰富的石榴资源,围绕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特色石榴资源优势,探索“石榴+文化”“石榴+旅游”等模式,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开发不忘保护。峄城区保留有大量的石榴古树,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就有两万多棵。《枣庄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提出,要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全面保护、依法管理、科学养护。

  “万福园内目前拥有石榴品种43种,现有三级保护石榴古树259株,地径超过20厘米的石榴古树后续资源6000余株。”在石榴古树集中的万福园,峄城区自然资源局综合股股长张宾介绍说:“这里的每棵古树都悬挂一个相当于身份证的牌子。我们通过挂牌保护、专人管理,全面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杨文)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