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大病筹款已成为许多家庭面对重大疾病时的重要资金来源。大病救助行业在法律、政府监管与平台风控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互联网众筹平台亟待厘清开展公益和商业活动时的道德、法律边界。
近日,一场关于大病筹款平台如何规范健康发展的圆桌访谈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南都基金会、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水滴公司等高校、企业的多位专家参会并发表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就大病筹款平台发展现状、如何促进平台规范健康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从各自领域提出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思路。
大病救助规模日益扩大 “互助互济”行为线上化
202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平台研究报告(2022)》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9月至2021年年底,累计超过500万人次大病患者通过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布求助信息,超过20亿人次通过包括水滴筹在内的大病求助平台捐赠资金,筹款规模超过800亿元。
互联网上的求助量逐渐变大的同时,问题也逐渐变多。大病筹款的救助对象是特定的个人,因此根据当前《慈善法》的定义和条款,大病筹款并不在《慈善法》覆盖范围内,其法律依据主要是《民法》《合同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兼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黄浠鸣表示,大病救助平台核心是回应个人求助者的需求,一定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这是宪法权利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就大病求助平台的筹款问题,不能仅仅以传统民法思维去思考赠与关系,要用经济法和社会法的思维考量它,“一方面涉及到不特定多数人的资金的捐赠问题,另一方面在规制特殊性包括后续管理费用收取的问题,包括义务承担的问题。”黄浠鸣强调,不同于一般商业机构的法律义务,大病求助平台的发展既要尊重其市场规律,也要强调其公共属性,从而建立相应规则进行调整。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赵占领表示,在《慈善法》颁布实施之后,关于个人求助的管理规范做一系列的制度构架才刚开始,慈善法只是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但这些还需要后续做一系列的规范,跟行业沟通建立可行的机制。
提高救助资金筹措效率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为个体在罹患大病时筹措救助资金提供了一条便捷、有效的渠道,在缓解大病患者家庭困难、提高救助资金筹措效率、助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具有显著社会效果。
南都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表示,关于大病救助,可以探索发展社会企业来解决社会问题,商业保险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让更多的人参加商业保险。“公益不主要承担救助的责任,更多的去做创新,包括做一些应急方面的救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王伟表示,大病筹款平台规范化运营的核心的理念是怎样做好、防范好利益冲突的问题。并从大病筹款的独立运营、分账经营、建立专项审计机制以及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分享了关于大病筹款平台规范化运营的看法。
明晰公益和商业的边界 做好社会公众意识引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行业问题,应尽早填补相关法律空白。筹款平台可以收费,但需要制定规范、透明的收费机制,同时定义好平台性质、做好社会公众的意识引导。公众顾虑的不是收费本身,而是收费的不透明性、不合理性。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金锦萍表示,慈善组织是以慈善为业的组织,有别于社会企业责任,“要把以慈善为业的组织和慈善为主要特征的行为识别出来,在法律上给予不一样的或者特殊的一些权利和义务。”金锦萍指出,法律上的慈善一定要以公益性为要点,同时,公益和私益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限。
水滴公司品牌与公众沟通部副总裁郭爱娣表示,近年来,公众对于大病筹款信任要求不断提升,水滴筹通过不断完善风控机制,迭代审核机制,更好的提升平台的服务效率,提升资金的运营效率。接下来水滴筹将与公众做更好沟通,让他们理解公益、私益以及整个商业化运作成本。
在活动交流互动环节,就如何才能放心的在网络平台帮助陌生人这一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相关行业规范建议、制度统一标准,以及行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