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寿寿险坚持以持续性技术革新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国寿寿险坚持以持续性技术革新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2023-11-13 17:11

  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境外成功上市。今年,该公司迎来股改上市20周年。

  20年里,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的科技建设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2年,该公司提出全面打造“科技国寿”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紧随科技发展步伐,强赋能、促转型、惠民生,以持续性技术革新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走出了具有中国人寿特色的科技建设之路。

  科技能力加速跃升

  构筑行业领先的数字基座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系列部署要求,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并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公司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打造了开放兼容的数字化底座,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云化基础,打造国寿特色数字化新基建。积极响应国家加速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号召,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在北京中国人寿科技园高标准建成获得T4认证的地下机房,利用公司私有云和外部公有云资源落地安全、绿色、弹性的国寿混合云,集计算、存储、容器一体化,大幅提升数据安全性和计算能力,为应对互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和业务全面线上化提供了强大算力。运用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建设保险业内规模大、覆盖面广的国寿物联网,打造线下职场立体可视的线上数字孪生空间,实现公司资源向职场的扁平化供给和信息高效直达,有效解决保险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科技布局与时俱进

  擘画国寿特色的数字蓝图

  新时代,国家把加快信息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践行国企责任使命,一直致力于追求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时代下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叠加产生革命性聚变与裂变的特点,以“众智、敏捷、迭代”为准则,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构建数字保险生态,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超前谋划,全面落地互联网IT布局。紧跟移动互联发展趋势,前瞻性规划并落地了完整的“大后台+小前端”IT布局,打造高可靠、易拓展的IT后台与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网互联环境,并通过移动化、智能化的前端应用为用户提供服务,将公司安全平滑地放在互联网上。基于云桌面、云助理、云视频,构建业内领先的企业在线协同体系,让信息服务随手可及、随时可用、随处可见。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点燃转型发展的数字引擎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通过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描绘智能化应用蓝图,依托长期历史数据积淀、互联网连接效应和数字技术全面应用,持续在广度、深度、精度等方面做优做强,为保险价值链全方位赋能。

  赋能销售,激活发展动能。科技业务有效联动,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展业服务形式,促进销售服务更加智能、精准和便捷。国寿易学堂、智能培训系统等赋能线上销售培训,激发销售队伍活力;智能投保、智能计划书、智能行销、我的小店等不断推陈出新,丰富业务支持能力;数字化精准营销工具全面升级,以强大的智能算法助力销售服务,推动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赋予保险企业的新要求、新使命、新任务,通过金融科技数字化工程提升对公司经营管理各方面的基础支撑作用,让公司的保险销售服务更加体系化、特色化,让公司的风险防控体系更加数字化、智能化,让公司职场更加先进现代,让公司办公运营更加高效安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新动能,让广大客户畅享中国人寿简捷、品质、温暖的保险保障服务。(杨帆)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