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沾化盐碱地里长出的致富果——又是一年冬枣甜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沾化盐碱地里长出的致富果——又是一年冬枣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11-13 09:48

枣农纪秀梅培育的冬枣新品种。本报记者 康 朴摄

  沾化区玉华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正在分拣冬枣。

  在第十六届沾化冬枣枣王争霸赛上,评委正给冬枣打分。

  冬枣大丰收,枣农喜笑颜开。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

  眼下,正是冬枣成熟的季节。

  脆甜可口的冬枣,不仅中国人爱吃,在海外也颇受欢迎。前不久,4万斤冬枣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玉华果蔬进出口公司坐上货车前往青岛港,随后转乘货轮,驶向荷兰。这是沾化冬枣首次销往欧洲。此前,沾化冬枣已进入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市场。

  “今年已经拿到2000吨的海外订单,每天有十几辆货车从公司装货出发。”玉华果蔬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牟新安说,“这几天很多客户还在追加订货。”

  沾化是中国冬枣主产区之一。这里地处黄河下游,多盐碱地,一度“种一葫芦收不了半瓢”。偏偏这地里长出的冬枣,营养物质丰富,口感独特。当地把冬枣作为富民产业来抓,种植规模快速增加,在市场上闯出了品牌,还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从56棵到30万亩

  在乡间公路上穿行,碧野千顷,万树叠翠,沉甸甸的冬枣压弯了枝头。成熟的冬枣,黄绿色逐渐被赭红点染,像女娃羞红了脸蛋,美丽又可爱。

  丰收时节,记者来到冬枣主产区沾化采访。道路两旁冬枣专业合作社、冬枣专卖、冬枣包装、冬枣苗木的门市随处可见,黑色的包装箱整齐堆叠在街边……这里的一切都和冬枣有关。到了下洼镇,车水马龙,各地客商像候鸟般从四面八方赶来,这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下洼是沾化冬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下洼镇党委书记魏书柱说,“家家户户种冬枣。”

  这话并不夸张:全镇耕地10.3万亩,种植冬枣9.8万亩,种植面积占沾化区冬枣种植面积的近1/3。在整个沾化,冬枣种植面积为30万亩,今年产量达5.7亿斤,产值超50亿元。

  小小冬枣,已成为富民大产业。而最初,冬枣只是散落在农家庭院里兀自生长。

  故事要从1984年说起,那时的沾化区还是沾化县。全国林业普查中,技术人员在某个农家庭院发现一种枣树,不仅树形好看,果实品质也属上乘,但当时全县仅有56棵。

  “俺们下洼镇就有20多棵,其中最老的一棵树龄超过600年。”70岁的沾化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精神矍铄,和冬枣打了一辈子交道。

  56棵老枣树的发现,引起了县委、县政府和林果专家的重视。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当地独有的果品,如果作为产业发展起来,市场前景一定不错。

  然而,要把农家庭院里的几棵“稀罕树”发展成一项富民产业,谈何容易。对千百年来习惯种粮种棉的沾化农民来说,繁育技术像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冬枣树生长秉性特殊,十分娇贵,不像一般枣树那样插枝就活、衍苗就生,需要精心养护。用一位老枣农的话说:“得像照顾子女一样照顾冬枣树,丝毫马虎不得。”

  政府站了出来。从发现优质品种,到组织科研力量攻关苗木繁育,从建起全国第一家以嫁接法繁育冬枣树的苗圃到大面积推广、吹响产业化号角,足足用了9年。

  壮大一个产业,比技术问题更难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广繁育和养护技术、建立和完善营销网络、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一茬接着一茬干,56棵沾化冬枣树开枝散叶,终于繁育成30万亩的致富果。

  “冬枣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如今已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沾化冬枣也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我们最亮丽的一张县域经济名片!”沾化区委书记袁志勇说。

  田间地头有能人

  30万亩枣园,谁家的冬枣最好吃?

  每年冬枣成熟时,沾化有个保留节目——评“枣王”,这一传统已延续16年。经过乡镇(街道)初选,今年共有80名枣农进入决赛,分别角逐原生态冬枣“枣王”和“沾冬二号”“枣王”。

  想评上“枣王”不容易。“经过16年的评审,机制已经比较完善,前期统一采集样果,并进行食品安全监测,再编号盲审。”评审专家之一李福友介绍。

  决赛中,冬枣的果形、色泽、口感,从里到外都要比一番,还要用专业仪器检测硬度和糖度。“前10名差距很小,实力接近,‘枣王’越来越‘卷’了。”李福友说。

  “枣王”有多“卷”?记者慕名来到黄升镇大姜村枣农姜竹廷的枣园。姜竹廷在区里是个名人,他种的冬枣,曾参加过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拿了优质果品大赛银奖。

  枣园边上狭窄的水泥路停了不少车。大棚里,姜竹廷正和老伴在树陇间忙着采摘。

  “你猜,我这1斤冬枣卖多少钱?”68岁的姜竹廷问记者。

  几元到十几元不等,记者此前在市场了解过。没等回答,老姜自己交了底:“我这是‘沾冬二号’,新品种,50元1斤,这种套了无纺布袋的100元1斤,还不愁卖!”看着记者惊讶的神情,老姜笑得更欢了,“拿银奖的就是这种套无纺布袋的冬枣。你尝尝!挑半红的,口感更好!”

  吃一颗,果然皮薄肉脆、细嫩多汁、酸甜可口。

  “这么好吃。怎么种的?”记者问。

  “根是母亲,果是孩子,母亲身体结实,孩子就长得好。”中医出身的姜竹廷有一套自己的种植理念,“俺这盐碱地多,想让枣树长好,先得种草、施肥改善土壤结构,这叫‘养地种草,绿色环保,青蛙遍地跑,到处呱呱叫’。”

  滴灌管道、喷淋设备、黏虫板、杀虫灯、诱虫罐、无纺布袋……“‘沾冬二号’比老品种金贵,怕热怕冷,怕涝怕旱,很难管理。”姜竹廷说,“养种普通的冬枣树,像照顾子女;养种‘沾冬二号’,得像疼孙子。”

  姜竹廷也走过弯路。“10多年前刚开始的时候,忙活一年下来,只挣了10元钱,很心酸。”他回忆说,“县里、镇上聘请专业人才精准指导,又给升级品种、补贴改建大棚,这才走上正轨,现在我的6亩枣园一年能收四五十万元。”

  姜竹廷现在已是高级农艺师,带的好几个徒弟也成了种枣能手。姜竹廷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如今成了这片土地上冬枣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

  黄升镇大新村村民纪秀梅今年拿了“枣王”称号。这几年,她还忙着另一件事——培育新品种。记者在她的枣园见到几棵新品种的冬枣树,叶子比“沾冬二号”更细,果更大,形似蟠桃。“单果重五六十克,最重的有200多克。”纪秀梅说。

  这个品种被山东省农科院专家暂时命名为“鲁蟠一号”。2010年,它被眼尖心细的纪秀梅在自家近20亩枣园里发现时,只是一个嫩芽。于是,纪秀梅给嫩芽系了根红绳,耐心等待、观察。

  两年后,结果6颗,形状与其他品种比,大不相同。纪秀梅很欣喜,着手嫁接、精心养护。“现在已经培育了200多棵,产量比较稳定,准备把它分享给更多枣农。”纪秀梅说。

  种枣不看天

  产业振兴不仅有土办法,也有新科技。

  走进沾化冬枣研究所智能阳光温室,一块大屏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时间、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显示。

  “我们配备了全自动化智能设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打造‘1+3+7+N’冬枣高效栽培模式。”于洪长解释道,这种模式就是部署1套智慧冬枣一体化管控平台,对冬枣全种植过程的苗情、生长环境实时监测,对棚内温度、湿度、光照进行调控;制定3种农资管理方式,通过手机远超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算法智慧控制,应对冬枣生长不同阶段对环境需求的差异;采集棚内7种环境指标,全方位实时监测冬枣生长状态;研究冬枣生长的N个指标组合,实现冬枣高效栽培。

  这套智能化栽培模式,已经走出试验田。

  在下洼镇西孙村村民丁太平的大棚里,种植“沾冬二号”所需要的视频监控、气象监测、虫情监测、土壤监测、水肥一体化监测、棚内环境监测等智慧物联网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以随时掌握棚内温度和土壤湿度,需要浇水、施肥了,智能设备会及时提醒,缺什么补什么。”丁太平说,“这都是专家经过论证定下的方案,比靠自己摸索更科学。”

  在沾化冬枣研究所,于洪长还建了冬暖式大棚、棉被延熟棚、钢架春棚、普通防雨棚等,探索不同的种植模式。现在,沾化冬枣从7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成熟,加上3个月冷藏保鲜期,每年冬枣鲜食时间长达8个月,改变了“看天吃饭”的局面。

  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加强配套体系建设。从“单一卖枣”到“全身变宝”,在冬枣研究所展厅,冬枣花蜜、冬枣原浆酒、冬枣芽茶、冻干冬枣、枣木雕刻、冬枣盆景等产品琳琅满目。一颗小小的冬枣,实现了从种植向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延伸拓展。

  科技傍身的冬枣,配上逐渐完善的产业体系,让枣农看到了更好前景。袁志勇表示,科技研发和品牌培育是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继续培植龙头重点企业,拉长产业链,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圈,让沾化冬枣成为一张更有特色的当地名片。

  记者从冬枣研究所出来时,经过那棵有600年树龄的沾化冬枣“嫡祖树”,只见其枝繁叶茂、琼珠串串,生命力依旧旺盛,一如这片热土和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民。(本报记者 康 朴

  (贾海宁参与采写)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