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沾化盐碱地里长出的致富果——又是一年冬枣甜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沾化盐碱地里长出的致富果——又是一年冬枣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11-13 09:48

枣农纪秀梅培育的冬枣新品种。本报记者 康 朴摄

  沾化区玉华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正在分拣冬枣。

  在第十六届沾化冬枣枣王争霸赛上,评委正给冬枣打分。

  冬枣大丰收,枣农喜笑颜开。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

  眼下,正是冬枣成熟的季节。

  脆甜可口的冬枣,不仅中国人爱吃,在海外也颇受欢迎。前不久,4万斤冬枣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玉华果蔬进出口公司坐上货车前往青岛港,随后转乘货轮,驶向荷兰。这是沾化冬枣首次销往欧洲。此前,沾化冬枣已进入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市场。

  “今年已经拿到2000吨的海外订单,每天有十几辆货车从公司装货出发。”玉华果蔬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牟新安说,“这几天很多客户还在追加订货。”

  沾化是中国冬枣主产区之一。这里地处黄河下游,多盐碱地,一度“种一葫芦收不了半瓢”。偏偏这地里长出的冬枣,营养物质丰富,口感独特。当地把冬枣作为富民产业来抓,种植规模快速增加,在市场上闯出了品牌,还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从56棵到30万亩

  在乡间公路上穿行,碧野千顷,万树叠翠,沉甸甸的冬枣压弯了枝头。成熟的冬枣,黄绿色逐渐被赭红点染,像女娃羞红了脸蛋,美丽又可爱。

  丰收时节,记者来到冬枣主产区沾化采访。道路两旁冬枣专业合作社、冬枣专卖、冬枣包装、冬枣苗木的门市随处可见,黑色的包装箱整齐堆叠在街边……这里的一切都和冬枣有关。到了下洼镇,车水马龙,各地客商像候鸟般从四面八方赶来,这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下洼是沾化冬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下洼镇党委书记魏书柱说,“家家户户种冬枣。”

  这话并不夸张:全镇耕地10.3万亩,种植冬枣9.8万亩,种植面积占沾化区冬枣种植面积的近1/3。在整个沾化,冬枣种植面积为30万亩,今年产量达5.7亿斤,产值超50亿元。

  小小冬枣,已成为富民大产业。而最初,冬枣只是散落在农家庭院里兀自生长。

  故事要从1984年说起,那时的沾化区还是沾化县。全国林业普查中,技术人员在某个农家庭院发现一种枣树,不仅树形好看,果实品质也属上乘,但当时全县仅有56棵。

  “俺们下洼镇就有20多棵,其中最老的一棵树龄超过600年。”70岁的沾化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精神矍铄,和冬枣打了一辈子交道。

  56棵老枣树的发现,引起了县委、县政府和林果专家的重视。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当地独有的果品,如果作为产业发展起来,市场前景一定不错。

  然而,要把农家庭院里的几棵“稀罕树”发展成一项富民产业,谈何容易。对千百年来习惯种粮种棉的沾化农民来说,繁育技术像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冬枣树生长秉性特殊,十分娇贵,不像一般枣树那样插枝就活、衍苗就生,需要精心养护。用一位老枣农的话说:“得像照顾子女一样照顾冬枣树,丝毫马虎不得。”

  政府站了出来。从发现优质品种,到组织科研力量攻关苗木繁育,从建起全国第一家以嫁接法繁育冬枣树的苗圃到大面积推广、吹响产业化号角,足足用了9年。

  壮大一个产业,比技术问题更难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广繁育和养护技术、建立和完善营销网络、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一茬接着一茬干,56棵沾化冬枣树开枝散叶,终于繁育成30万亩的致富果。

  “冬枣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如今已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沾化冬枣也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我们最亮丽的一张县域经济名片!”沾化区委书记袁志勇说。

  田间地头有能人

  30万亩枣园,谁家的冬枣最好吃?

  每年冬枣成熟时,沾化有个保留节目——评“枣王”,这一传统已延续16年。经过乡镇(街道)初选,今年共有80名枣农进入决赛,分别角逐原生态冬枣“枣王”和“沾冬二号”“枣王”。

  想评上“枣王”不容易。“经过16年的评审,机制已经比较完善,前期统一采集样果,并进行食品安全监测,再编号盲审。”评审专家之一李福友介绍。

  决赛中,冬枣的果形、色泽、口感,从里到外都要比一番,还要用专业仪器检测硬度和糖度。“前10名差距很小,实力接近,‘枣王’越来越‘卷’了。”李福友说。

  “枣王”有多“卷”?记者慕名来到黄升镇大姜村枣农姜竹廷的枣园。姜竹廷在区里是个名人,他种的冬枣,曾参加过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拿了优质果品大赛银奖。

  枣园边上狭窄的水泥路停了不少车。大棚里,姜竹廷正和老伴在树陇间忙着采摘。

  “你猜,我这1斤冬枣卖多少钱?”68岁的姜竹廷问记者。

  几元到十几元不等,记者此前在市场了解过。没等回答,老姜自己交了底:“我这是‘沾冬二号’,新品种,50元1斤,这种套了无纺布袋的100元1斤,还不愁卖!”看着记者惊讶的神情,老姜笑得更欢了,“拿银奖的就是这种套无纺布袋的冬枣。你尝尝!挑半红的,口感更好!”

  吃一颗,果然皮薄肉脆、细嫩多汁、酸甜可口。

  “这么好吃。怎么种的?”记者问。

  “根是母亲,果是孩子,母亲身体结实,孩子就长得好。”中医出身的姜竹廷有一套自己的种植理念,“俺这盐碱地多,想让枣树长好,先得种草、施肥改善土壤结构,这叫‘养地种草,绿色环保,青蛙遍地跑,到处呱呱叫’。”

  滴灌管道、喷淋设备、黏虫板、杀虫灯、诱虫罐、无纺布袋……“‘沾冬二号’比老品种金贵,怕热怕冷,怕涝怕旱,很难管理。”姜竹廷说,“养种普通的冬枣树,像照顾子女;养种‘沾冬二号’,得像疼孙子。”

  姜竹廷也走过弯路。“10多年前刚开始的时候,忙活一年下来,只挣了10元钱,很心酸。”他回忆说,“县里、镇上聘请专业人才精准指导,又给升级品种、补贴改建大棚,这才走上正轨,现在我的6亩枣园一年能收四五十万元。”

  姜竹廷现在已是高级农艺师,带的好几个徒弟也成了种枣能手。姜竹廷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如今成了这片土地上冬枣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

  黄升镇大新村村民纪秀梅今年拿了“枣王”称号。这几年,她还忙着另一件事——培育新品种。记者在她的枣园见到几棵新品种的冬枣树,叶子比“沾冬二号”更细,果更大,形似蟠桃。“单果重五六十克,最重的有200多克。”纪秀梅说。

  这个品种被山东省农科院专家暂时命名为“鲁蟠一号”。2010年,它被眼尖心细的纪秀梅在自家近20亩枣园里发现时,只是一个嫩芽。于是,纪秀梅给嫩芽系了根红绳,耐心等待、观察。

  两年后,结果6颗,形状与其他品种比,大不相同。纪秀梅很欣喜,着手嫁接、精心养护。“现在已经培育了200多棵,产量比较稳定,准备把它分享给更多枣农。”纪秀梅说。

  种枣不看天

  产业振兴不仅有土办法,也有新科技。

  走进沾化冬枣研究所智能阳光温室,一块大屏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时间、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显示。

  “我们配备了全自动化智能设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打造‘1+3+7+N’冬枣高效栽培模式。”于洪长解释道,这种模式就是部署1套智慧冬枣一体化管控平台,对冬枣全种植过程的苗情、生长环境实时监测,对棚内温度、湿度、光照进行调控;制定3种农资管理方式,通过手机远超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算法智慧控制,应对冬枣生长不同阶段对环境需求的差异;采集棚内7种环境指标,全方位实时监测冬枣生长状态;研究冬枣生长的N个指标组合,实现冬枣高效栽培。

  这套智能化栽培模式,已经走出试验田。

  在下洼镇西孙村村民丁太平的大棚里,种植“沾冬二号”所需要的视频监控、气象监测、虫情监测、土壤监测、水肥一体化监测、棚内环境监测等智慧物联网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以随时掌握棚内温度和土壤湿度,需要浇水、施肥了,智能设备会及时提醒,缺什么补什么。”丁太平说,“这都是专家经过论证定下的方案,比靠自己摸索更科学。”

  在沾化冬枣研究所,于洪长还建了冬暖式大棚、棉被延熟棚、钢架春棚、普通防雨棚等,探索不同的种植模式。现在,沾化冬枣从7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成熟,加上3个月冷藏保鲜期,每年冬枣鲜食时间长达8个月,改变了“看天吃饭”的局面。

  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加强配套体系建设。从“单一卖枣”到“全身变宝”,在冬枣研究所展厅,冬枣花蜜、冬枣原浆酒、冬枣芽茶、冻干冬枣、枣木雕刻、冬枣盆景等产品琳琅满目。一颗小小的冬枣,实现了从种植向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延伸拓展。

  科技傍身的冬枣,配上逐渐完善的产业体系,让枣农看到了更好前景。袁志勇表示,科技研发和品牌培育是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继续培植龙头重点企业,拉长产业链,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圈,让沾化冬枣成为一张更有特色的当地名片。

  记者从冬枣研究所出来时,经过那棵有600年树龄的沾化冬枣“嫡祖树”,只见其枝繁叶茂、琼珠串串,生命力依旧旺盛,一如这片热土和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民。(本报记者 康 朴

  (贾海宁参与采写)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

  • 习近平访越 最全图集来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2025-04-16 10:2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团队,近期将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儿童用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一名7岁终末期心衰患儿体内。
2025-04-16 10:19
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组装。
2025-04-16 10:17
从数学上讲,绳结交叉点与量子算法之间的理论等价性已经为人所知数十年,但直到现在才由该团队完全付诸实践。
2025-04-16 10:15
香江四月,风暖潮平,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于4月14日在香港开幕,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勾勒出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图景。
2025-04-16 10:10
近年来,我国强化统筹规划,产学研用等相关主体密切协作配合,全力强化“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对外合作、历史文化”等五大措施,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25-04-16 10:09
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
2025-04-15 11:02
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马蜂窝发布《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
2025-04-15 10:46
春天里,田野上,一粒粒良种破土而出、向阳生长,承载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既为品种权人提供有力保护,又有效规范种业市场,一粒种子伤“芯”被抚平的故事,折射法治对种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025-04-15 11:00
中国是拥有杜鹃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530种。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2025-04-15 10:58
从概念验证中心起步,一大批创新项目正培育成熟、投入市场,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2025-04-15 10:49
以耕地保护为例,为扭转黑土地退化趋势,我国自2020年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2025-04-14 09:58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包括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4-14 09:57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在江苏常熟下线,将用于世界最长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
2025-04-14 09:57
志林肚天牛体色以浅红褐色为主,下颚内缘为黑褐色,触角呈暗红褐色。
2025-04-14 09:30
如今,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推广至山西长子县、榆社县等地,形成了“垃圾分类先行、农用酵素开花、有机合作结果”的发展路径。
2025-04-14 09:28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