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镇仙塘村红旗埭,曾经的盐碱地,如今由滚滚稻浪染成一片金黄。
诏安县桥东镇仙塘村红旗埭,地处诏安湾出海口,在海堤内侧,盐碱地面积约650亩,涉及农户约750户。近年来,因淡水资源缺乏,该片土地盐碱化日趋严重,导致水稻、莲藕等作物长势偏弱、成活度低。部分种植水稻单产200斤以下,有的几近绝收,造成弃耕,多处地块芦苇丛生、土地撂荒。
今年年初,诏安县委、县政府响应漳州市委、市政府“挖掘盐碱地种粮,新增种粮面积”的号召,全力推动桥东镇仙塘村红旗埭盐碱地改造工程,通过挖除杂草、平整土地、疏浚排灌沟渠,让盐碱地旧貌换新颜。
当地认真挖掘盐碱地种粮,创新“三良一转”模式,即“良品+良法+良策+集中流转”,在撂荒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以稻治碱”。
引“良品”,对比试种“固广油占”“广红3号”和“南桂占”等耐盐碱水稻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行“良法”,疏浚土渠并硬化,引淡水灌溉洗盐排碱,将盐碱度超7‰(7度)以上的盐碱地治理到仅有1度左右。
出“良策”,县政府出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十四条措施》,统筹各级惠农资金倾斜补助盐碱地种粮,引导水稻种植户特别是种植大户购买水稻保险,增强抗风险能力,调动种粮积极性。
集中流转,以桥东镇仙塘村经联社为经营主体,统一流转红旗埭盐碱地350亩,打造粮食生产示范片,开展统一调种、统一集中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插秧和统一田管“五统一”专业化服务,推广水稻绿色高效增产技术。
据悉,在今年的早稻收获季,经过现场实割测产,这片耐盐海水稻单季平均亩产达475公斤,超过预期的亩产350公斤目标,标志着“海水稻”种植取得初步成功。(陈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