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金昱希)十年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给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7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不仅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与成果,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还展示着未来的美好愿景,擘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的“路线图”。
从“大写意”发展到“工笔画”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面向世界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一带一路”合作与建设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我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3000多个合作项目,见证着“一带一路”合作从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源自中国、面向世界、惠及全人类”。中欧班列历经十年快速发展,“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为国际经贸合作提供高效通道体系;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的开通运行,结束了东南亚没有高铁的历史,释放了当地经济发展潜力;中老、中越铁路国际冷链货运班列开通运营,大幅压缩企业物流成本,带动铁路沿线地区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共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改善当地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造血功能。
10月16日,在云南省玉溪市研和站,D887次复兴号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右)从中老、中越国际冷链货运班列旁驶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陈畅 摄
互联互通的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延伸细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工笔画”日益生动饱满。世界最南端的水电站阿根廷吉赛水电站是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也是该倡议在拉美延伸线上的一大里程碑。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这里组建了温馨的大家庭。营地的足球场上,不时有中方员工和当地人一起踢足球,当地人看到中国同事参与后,总会传球给中方朋友,以表达他们的热情友好。
一些建设周期长、服务长远发展的工程项目,就像播下的种子,综合效益正在逐步展现出来。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携手迈进共同发展之路的机遇。只要各国都能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共同管控风险、应对挑战、推进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就充满希望。
从“大而广”深入到“小而美”
“一带一路”通达民心惠及民众
在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建设之外,一批批接地气、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也在共建国家落地生根。部分项目尽管资金不多、规模不大,但与民生直接相关,注重细处关照,促进了增长、传播了技术、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
“小而美”的“中国草”菌草,就在许多国家开出了“幸福花”。这种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的草本植物,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扎根100多个国家,在脱贫、治沙、畜牧、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10月14日,在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右)向参加培训的外国学员介绍菌草菇培育技术。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有人说,她是野草;有人说,她是生命;她,是食物,也是药物;她,是希望的象征……”在非洲南部国家莱索托,流传着这样一段民歌,其中唱诵的“她”,便是菌草。小小菌草,已经成为造福当地人民的“幸福草”“致富草”。
无独有偶,今年5月,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克拉罗姆受邀赴纽约参加联合国第八届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据她介绍,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自己利用菌草技术种植蘑菇,不但建房买车,还兴办了菌草蘑菇农场。
莱索托的民歌与克拉罗姆的故事,都是共建“一带一路”惠及世界的缩影。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向肯尼亚派遣农业技术专家组、创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不断助力非洲国家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在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建设现代化污水处理厂,为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非鲁班工坊致力于运用以3D打印为代表的新技术,为当地年轻人走出就业困境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使各国人民切实感受到了共同发展的温暖阳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大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打造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他建议,加速推动实施一批“小而美”项目,进一步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对改善当地民生、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
“一带一路”因应现实开创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随着山河驿站从无到有、黄金通道渐次打通,“一带一路”的“筋骨”搭建愈发强健,“动脉”运行逐渐清晰。“可以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打破一些国家人为制造的屏障和壁垒,形成推动世界互联互通的大流通雏形。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要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硬联通”,也需要技术、标准、规则、运营等规则标准的“软联通”。目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我国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份自贸协定,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以及国际和区域组织签署107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与11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软联通”成果推动了规则标准协调统一,促进了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高级别论坛,嘉宾围绕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主题进行深入交流。这是互联互通高级别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规则标准“软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则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援外,书写下“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故事,便是一例生动的案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金鑫表示,过去十年,中国的企业家们、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们自愿走出国门,到“一带一路”一线去帮扶济困,涌现出了很多暖人心、惠及各国发展的生动案例和实践。下一步,我们鼓励各类主体还要多“走出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的方向,开展与之相匹配的民生项目。
10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一座天桥上,雅万高铁建设单位之一中铁电气化局的中国和印尼籍员工挥舞着中国和印尼两国国旗,向远处驶来的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欢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再到“心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历经十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杰出研究员马凯硕指出,“我们现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互相分散了,就像是在一条大船上一样,住在不同的舱”。经过十年实践,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十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外交部长王毅表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的最重要共识是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
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的倡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各方积极的呼应和支持。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必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