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由安徽大学主办的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合肥举行。会议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指导,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
开幕式上,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分别致辞,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雁雷担任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百余名学者与会研讨交流。
会议上半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研究员陈耀认为,长三角一体化要坚持走“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共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城区群带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韦伟认为,应注重科技与制度创新协同,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需要发挥企业尤其是民企的科创积极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长三角应努力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长三角雁阵、率先推进区域统一开放的人才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以及积极推动人才资源开发的均等化一体化。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曾凡银围绕区位机遇与成效和创新开放高质量两个方面对安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出对策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从长三角跨地域创新共同体建设视角,围绕宏观形势、优劣势以及前景展望进行探讨。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凌宏彬聚焦沪皖新能源智能汽车合作,认为合作基础良好、合作领域广泛、合作前景可期、合作舞台广阔、资源要素互补增强。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吴华清从地域特征、多方参与、协调与整合、策略性规划、共同目标五个维度,系统梳理温州、晋江、苏南、珠江和合肥模式。
会议下半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陈雯认为,通过技术植入+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为长三角和美宜居乡村建设提供新的实践经验。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义中介绍了浙江区域金融改革的实践经验,认为激励约束机制构建至关重要。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认为,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数字赋能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宁认为,促进长三角产业融合升级对于产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需在推进统一市场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极点城市功能向全域扩散、以“平台+市场”体系补齐科技服务短板等方面着手推动产业融合升级。
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殷宝平对如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问题进行探索。在他看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已经进入打破行政壁垒、提升政策协同的改革攻坚期,关键堵点和难点亟待突破。
安徽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凌力提出,应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三方面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志迎探寻了合肥模式的成功密码,认为多链融合的创新生态是合肥模式的底层逻辑,具体包括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综合协调处处长董楠认为,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应聚焦于推进思想观念等高对接、推进与长三角都市圈城市群联动互融、在科技创新上勇当先锋、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一体协同、在开放合作上谋共赢、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上做好示范、在文化旅游合作上走在前列。
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吴传清分别主持会议上半场;曾凡银,吴华清分别主持会议下半场。殷宝平、凌力、陈耀、陈雯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点评专家。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何秋生主持闭幕式,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副院长杨仁发进行会议总结。(韩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