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繁荣快车行大道 同心携手向未来——中欧班列十年回眸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繁荣快车行大道 同心携手向未来——中欧班列十年回眸

来源:新华社2023-09-19 10:11

  西安国际港站。声声汽笛,不时划破天空的宁静。平均每1小时40分,一列中欧班列长安号便从这里驶出。

  10年间,驰骋欧亚大陆的这条钢铁巨龙,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这是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的繁荣列车:中欧班列长安号年开行量从46列到超过4600列,从单一线路到国际干线达到17条。从青岛到霍尔果斯,从阿拉山口岸到西南的磨憨,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

  这是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的希望列车:以稳定、高效的物流服务支撑起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大动脉”。一批国家得以搭乘中国发展快车,获得更好融入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机会。

  这是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幸福列车:班列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繁密,深刻改写了国家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

  从零部件到装箱下线,最快用时仅20秒;再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运往德国只需10余天……

  2014年8月1日,2014年第100列中欧班列在郑州圃田集装箱中心站准备出发,前往德国汉堡。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才两年,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钊感触良多:“去年我们发送了9个专列,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综合成本低,运输时效快,拉近了企业和海外市场的距离。”

  2023年7月20日,工人在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走进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始发地西安国际港站,集装箱整齐码放,列车频繁进出。更远处,由中欧班列衍生出的临港产业片区内塔吊林立。

  开行于2013年11月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全国最先开行的中欧班列。10年间,其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步提升。

  2013年11月28日,首趟由西安发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长安号国际货运列车等待出发。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中国铁路西安局中欧班列运营主管工程师齐超说,中欧班列长安号已开通西安至亚欧国家的17条干线通道,实现亚欧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今年截至8月底已开行3477列。

  昔日小站,成长为国际化物流枢纽中心。目前西安国际港站面积达5600亩,拥有全国首个内陆自动化无人码头。

  贸易通道之便,催生临港经济集群加速崛起。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说,围绕中欧班列,17平方公里的临港先进制造业片区逐渐成型,汇芯通信、京虹显示等40余家先进制造业企业先后落户。

  货运清单之变,折射出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成效。

  “长安号出口的货物,从10年前以‘大长笨’的机械设备为主,发展为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品为主。进口货物品类则拓展到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红酒等高附加值产品。”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说。

  2023年4月23日,中欧班列长安号吉利汽车出口专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无人机照片)。共计165辆吉利汽车分55个集装箱“乘坐”中欧班列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别雷拉斯特场站。新华社记者李一博 摄

  国铁集团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176列、发送货物110.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3%、27%,“钢铁驼队”行稳致远。

  “聚焦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中欧班列保持稳定畅通运行,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说。

  中欧班列以稳定、高效的物流服务支撑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动脉”,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

  分享中国大市场的历史机遇

  高大的烘干塔、装备现代的压榨车间……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投建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一派繁荣景象。

  2022年9月2日,在哈萨克斯坦北哈萨克斯坦州,与爱菊集团合作的农场主在收割。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近3000公里外,西安爱菊粮油仓库,产自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和食用油正在装车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一列列中欧班列,让丝绸之路上两个重要节点的联系愈发紧密。

  2015年,这家企业尝试“走出去”曾屡屡碰壁。“我们带着1000份合同,跑了北哈州900户农户,最终签约不到100户。”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当地农民对我们提供的种子不放心,更担心种出来卖不出去。

  这是2022年9月2日在哈萨克斯坦北哈萨克斯坦州拍摄的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与当地种植大户合作经营试验田,用产量和品质说话;预付订金、以“订单农业”确保销路畅通……8年后,企业已与北哈州20多个农场主签订总计150万亩土地的合作协议。

  “中欧班列让农产品有了销路,我们还计划增加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北哈州农场主努尔兰·拉希姆扎诺夫说。

  中欧班列途经之地,更多“希望之种”拔节生长。陕汽重卡车辆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在西安建设的“哈萨克斯坦码头”项目正加紧施工……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卡拉巴耶夫·佐齐汉说,中欧班列为哈萨克斯坦打开了“出海口”。

  不只有长安号。数据显示,我国境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联通境内112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城市,以及沿线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城市。

  2023年3月23日,X8489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俄罗斯谢利亚季诺。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日益增加的中欧班列,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更多国家和地区得以分享互联互通的红利。

  不久前参加2023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的乌兹别克斯坦客商阿森贝克对此深有体会:“交通的便利让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我很多朋友来中国做生意,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硬联通”激发“心相通”

  今年5月的中国—中亚峰会结束后,六国元首共同种下的六棵石榴树,枝叶愈加繁茂。源自西域的石榴种子,已在长安城繁衍千年,成为象征团结美满的吉祥之物。

  今年以来,一本记录了中国科研人员在海外播撒“中国种子”的书籍《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打动了不少读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正茂说,一批中国的小麦新品种已在哈萨克斯坦多地推广,比当地品种亩产增收最高达60.51%。

  如今,搭乘中欧班列,陕西的茶叶、青海的枸杞、云南的咖啡豆等相继进入欧洲人的家庭;土耳其的手工地毯、德国的厨具、法国的红酒等,可以快速到达中国消费者手中。

  长安号中欧班列在西安新筑车站内装卸集装箱(2019年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近年来,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额6.89万亿元,同比增长9.8%……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说,中欧班列探索出一条凝聚共识、合作共赢、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深刻改写了国家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以“硬联通”激发“心相通”,为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

  今年3月7日,驶向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文化班列在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车。这趟“友谊班列”携带的皮影、手工剪纸等非遗作品,在北哈州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中国—中亚峰会闭幕后不久,在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上修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收到了一件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珍贵礼物。这件金银色羊拐角造型的礼物,寄托美好祝福、寓意友谊长存。

  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说,近年来大唐西市博物馆先后与1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4家博物馆建立友好馆关系。2015年,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皮影展》走进哈萨克斯坦;2018年,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展出的国宝级文物“金人”一度颇为火爆。

  多元合作还在不断延展:今年4月,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召开,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在陕西、福建两省轮流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渐成品牌,电影成为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的纽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说,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有力促进了国家间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铺就出一条条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今,贾合义对这两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刚去哈萨克斯坦时,当地百姓把‘你们’‘我们’分得很清楚。现在他们说‘咱们’,分别时,大家会久久拥抱。”

  文字记者:沈虹冰、刘书云、陈晨、张斌

  海报设计:卓越

  编辑:朱舜、邹雨沁、刘莲芬、邬金夫、程昊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 责编:陶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