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水果,为好生活再加点甜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国产水果,为好生活再加点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6-29 09:31

  中国产蓝莓、樱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逐渐在市场走俏——

国产水果,为好生活再加点甜

  近期,国内樱桃陆续上市。图为6月6日,游客在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杜庄镇一果园采摘樱桃。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每年6-7月是国内蓝莓成熟高峰期。图为6月9日,村民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苏村镇蓝莓园装运蓝莓。

  尹 君摄(新华社发)

  时值盛夏,果品集中涌市,正是一年中尝鲜的好时节。一茬一茬果子吃下来,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一些变化:山东产的大樱桃,脆甜爆汁很是饱满;云南产的蓝莓,个头和新鲜度都不错;陕西产的猕猴桃,到家也能即食了……这些过去是进口“唱主角”的精品果类,如今有了越来越多国产选择。

  实际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当国产水果逐步走向品质化路线,也意味着消费者能获得更多优质优价的水果,尝鲜时间也更长了。这是如何实现的?水果产业发展之路未来在哪儿?本报记者带您体验水果从田间到餐桌的旅途。

  餐桌上

  国产水果表现抢眼

  “印象中金贵的蓝莓,现在价格越来越亲民。”老李负责一家五口的饮食采购,蓝莓是他菜篮子的常客。他发现,最近一些商超的蓝莓价格降到了7.9元一盒(每盒125克),贵的也不过30元两盒,家人的“蓝莓自由”更有保障了。稍加留意,他还发现,这些蓝莓大多产自云南,论口感、个头和新鲜度,不输进口。

  不仅仅是蓝莓,谈到口感好的小品类水果,过去常常是国外进口,但今天,从红提、蜜橘、樱桃、猕猴桃到芒果、荔枝、火龙果,几乎每种前面都能加上一个响当当的中国地名。这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往往意味着货架上更长的尝鲜时间、更加亲民的价格。

  比如,随着国内蓝莓产业化栽培,蓝莓鲜果从南到北、从温棚到大田渐次成熟,上市时间从3月一直持续到10月。6-7月国内蓝莓成熟高峰期,鲜果均价每千克为30-40元,而每年11月到翌年2月的进口蓝莓市场均价为每千克66-80元。

  国产水果迈向新品种、高品质,在销售终端体现得非常明显。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与销售的企业,近年来,公司引进培育“新奇特优”果蔬品种,为市场供应了燕窝果等不少国产新品。“我们有一家长期合作的大型零售商反馈,大概10来年前,他们销售的水果90%是进口,现在国产水果比例占到30%以上,而且占比还在扩大。”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承鑫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变化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国内水果产业整体提升的结果。“国产水果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七八年前就在行业内不断被提出和践行了,但是农业做起来需要时间,这两年才有越来越多显性成果被消费者直接感知到。”淘宝买菜农业技术与产品孵化中心负责人翟舒嘉说。

  蓬勃的市场需求是行业转变的直接推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根据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1年中国水果总产量约3亿吨,“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果品供应总量非常充足,而且品种丰富,可以说是天天有果,季季有果。”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李焕玲说。

  不过,中国水果人均消费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水果消费量为56.4千克,与发达国家105千克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2021年全国水果进口总量达700多万吨,同比上涨超10%。“进口一方面补充了国内水果品类和季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端、高品质水果的需求。”李焕玲说。高品质需求,恰恰也是国产水果未来的增长点。

  田野里

  小品类水果品种丰富了

  海南首批国产榴莲即将迎来“树上熟”——这则消息让许多人为之振奋,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将第一次吃到中国产的榴莲,打破了多年来外界认为“中国种不了榴莲”的印象。

  在海南希源农业的种植园里,1300亩猫山王榴莲也开始挂果,但现在还是“养树”的阶段,要真正品尝到猫山王榴莲的鲜果,消费者还需等待些时日。为保证水果的新鲜度,进口水果往往都是在不成熟的情况下被采摘,经过漫长的运输,口感和品质都要打折扣。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上进口的猫山王榴莲更是只有冻果而非鲜果,让刘承鑫对这片榴莲果园很是期待。

  让消费者尝鲜,背后需要付出不少努力。“实际上,国内尝试种榴莲已经有近70年历史了,最近这几年才真正种植成功。”刘承鑫说,不同的土壤环境,水、肥用量,病虫害治理等工艺都不同,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突破技术壁垒。即便现在,公司榴莲育苗存活率也只能达到80%,“不是看见机会就能拿下的”。

  但中国巨大的榴莲消费市场,还是让许多从业者无法割舍。报告显示,2021年,榴莲进口量在中国进口水果中排名第二,达80.8万吨,同比上升40.2%;进口金额高居第一位,为41.2亿美元,中国进口榴莲99.9%来自泰国。“我们观测到,榴莲在国内市场3年复合增长率超30%,消费潜力实在太大了,整个产业的价格和收益也非常可观。”京东超市热带水果采销负责人胡立说。

  再以蓝莓为例,国际蓝莓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蓝莓种植面积达到23.54万公顷,中国以近7万公顷的种植面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超过美国、智利和秘鲁。蓝莓在中国并非传统的食用水果,但在消费需求带动下,目前中国有20多个省级行政区进行蓝莓产业化种植。国内外蓝莓产业领军企业如美国怡颗莓、澳大利亚Costa和中国的鑫荣懋,都在中国鲜食蓝莓主产区云南进行了大量投资。

  翟舒嘉从事农业科技十几年了,她感受到,水果行业最大的变化是更多着眼于消费者的需求,从这一点出发,撬动行业从种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带动国产水果的崛起。

  从全国来看,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水果总面积12808千公顷,较上年增加。与此同时,苹果、梨等传统水果的面积有所调减,樱桃、猕猴桃、草莓等小品类水果面积则不断扩大。“从市场表现来看,新品种价格好、高品质价格优、大品牌价格高,低端、低品质的大路货价格低,优质优价、低质低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价格差距进一步加大。”李焕玲说,果品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

  路途间

  采后处理运输正在上台阶

  在陕西省武功县,一片片茂密的猕猴桃果园迎来果子膨大期,猕猴桃正是长个头的时候。“早熟品种翠香9月就能成熟,随后各品种陆续跟上,鲜果期持续到11月初。再加上冷库保鲜的部分,市场上猕猴桃鲜果能一直供应到来年5月。”陕西绿益隆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晓峰介绍,绿益隆拥有1800亩的猕猴桃果园,而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是园内产出的所有猕猴桃全部实现即食,即果品进入零售端时即可食用,消费者无需再等待猕猴桃后熟的过程。

  “即食猕猴桃很好地保证了消费者体验,现在市场上仍然是供不应求,只要生产出好果,几乎都不愁卖。”刘晓峰做了20多年猕猴桃生意,在他看来,“即食,正是破解猕猴桃产业发展瓶颈的钥匙,有助于从种植端到采后处理各个环节的规范与提升。”

  猕猴桃是呼吸跃变型水果,一般采后需要低温贮藏和后熟转化才能食用,但长期以来,中国猕猴桃采后保鲜技术和即食供应与产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国,报告显示,2020年猕猴桃产量占全球50%以上,远超排第二、三位的新西兰(14.2%)、意大利(11.8%),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猕猴桃进口国,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优质果品。

  “三四年前,我们关注到进口即食猕猴桃在中国销售得非常好,但国内几乎没有能与之竞争的产品。”翟舒嘉说,基于对消费端的判断,阿里数字农业开始在国内寻找优秀产地,共同培育推广即食猕猴桃。

  这当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催熟技术。以往猕猴桃采后一般只经过简单的处理就上市,几乎是“保证不烂”就行,但翟舒嘉和团队想做到:消费者买回家的猕猴桃硬度和甜度刚好,正是最佳的食用窗口期。“以此为目标,我们根据不同销售渠道倒推,确定从采摘、运输到仓库的每一个环节上,猕猴桃应该是哪个状态,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温度。”翟舒嘉说。

  刘晓峰还担任武功县猕猴桃协会会长,他感受到,有了更好的收益、更明确的标准,当地整个产业的面貌也不一样了。去年,做到即食供应后,当地产的翠香猕猴桃地头价每斤高出0.5元-1元。不用愁销路,更多种植户钻研技术,扩大规模化种植,确保产出好果子。现在,刘晓峰最关心的,是保证果园输出稳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稳定的输出,这是产业的未来之路。”刘晓峰说。

  猕猴桃从田间到餐桌的中间旅途,也代表着中国水果产业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但水果采后处理和深加工方面仍停留在初级水平。以冷链流通来说,报告显示,中国果蔬的冷链流通率仅为35%,腐损率为20%-30%,而美国、日本等国家果蔬冷链流通率在95%以上。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品质稳定、持续供货、价格合理——消费大市场对果品的需求,正持续推动着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市场,国产水果,一定能不断为消费者的“水果自由”加点甜。(李婕)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拍张全家福 欢欢喜喜庆新春

  • 千年古镇杨柳青的新春年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