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水果,为好生活再加点甜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国产水果,为好生活再加点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6-29 09:31

  中国产蓝莓、樱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逐渐在市场走俏——

国产水果,为好生活再加点甜

  近期,国内樱桃陆续上市。图为6月6日,游客在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杜庄镇一果园采摘樱桃。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每年6-7月是国内蓝莓成熟高峰期。图为6月9日,村民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苏村镇蓝莓园装运蓝莓。

  尹 君摄(新华社发)

  时值盛夏,果品集中涌市,正是一年中尝鲜的好时节。一茬一茬果子吃下来,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一些变化:山东产的大樱桃,脆甜爆汁很是饱满;云南产的蓝莓,个头和新鲜度都不错;陕西产的猕猴桃,到家也能即食了……这些过去是进口“唱主角”的精品果类,如今有了越来越多国产选择。

  实际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当国产水果逐步走向品质化路线,也意味着消费者能获得更多优质优价的水果,尝鲜时间也更长了。这是如何实现的?水果产业发展之路未来在哪儿?本报记者带您体验水果从田间到餐桌的旅途。

  餐桌上

  国产水果表现抢眼

  “印象中金贵的蓝莓,现在价格越来越亲民。”老李负责一家五口的饮食采购,蓝莓是他菜篮子的常客。他发现,最近一些商超的蓝莓价格降到了7.9元一盒(每盒125克),贵的也不过30元两盒,家人的“蓝莓自由”更有保障了。稍加留意,他还发现,这些蓝莓大多产自云南,论口感、个头和新鲜度,不输进口。

  不仅仅是蓝莓,谈到口感好的小品类水果,过去常常是国外进口,但今天,从红提、蜜橘、樱桃、猕猴桃到芒果、荔枝、火龙果,几乎每种前面都能加上一个响当当的中国地名。这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往往意味着货架上更长的尝鲜时间、更加亲民的价格。

  比如,随着国内蓝莓产业化栽培,蓝莓鲜果从南到北、从温棚到大田渐次成熟,上市时间从3月一直持续到10月。6-7月国内蓝莓成熟高峰期,鲜果均价每千克为30-40元,而每年11月到翌年2月的进口蓝莓市场均价为每千克66-80元。

  国产水果迈向新品种、高品质,在销售终端体现得非常明显。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与销售的企业,近年来,公司引进培育“新奇特优”果蔬品种,为市场供应了燕窝果等不少国产新品。“我们有一家长期合作的大型零售商反馈,大概10来年前,他们销售的水果90%是进口,现在国产水果比例占到30%以上,而且占比还在扩大。”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承鑫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变化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国内水果产业整体提升的结果。“国产水果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七八年前就在行业内不断被提出和践行了,但是农业做起来需要时间,这两年才有越来越多显性成果被消费者直接感知到。”淘宝买菜农业技术与产品孵化中心负责人翟舒嘉说。

  蓬勃的市场需求是行业转变的直接推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根据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1年中国水果总产量约3亿吨,“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果品供应总量非常充足,而且品种丰富,可以说是天天有果,季季有果。”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李焕玲说。

  不过,中国水果人均消费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水果消费量为56.4千克,与发达国家105千克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2021年全国水果进口总量达700多万吨,同比上涨超10%。“进口一方面补充了国内水果品类和季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端、高品质水果的需求。”李焕玲说。高品质需求,恰恰也是国产水果未来的增长点。

  田野里

  小品类水果品种丰富了

  海南首批国产榴莲即将迎来“树上熟”——这则消息让许多人为之振奋,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将第一次吃到中国产的榴莲,打破了多年来外界认为“中国种不了榴莲”的印象。

  在海南希源农业的种植园里,1300亩猫山王榴莲也开始挂果,但现在还是“养树”的阶段,要真正品尝到猫山王榴莲的鲜果,消费者还需等待些时日。为保证水果的新鲜度,进口水果往往都是在不成熟的情况下被采摘,经过漫长的运输,口感和品质都要打折扣。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上进口的猫山王榴莲更是只有冻果而非鲜果,让刘承鑫对这片榴莲果园很是期待。

  让消费者尝鲜,背后需要付出不少努力。“实际上,国内尝试种榴莲已经有近70年历史了,最近这几年才真正种植成功。”刘承鑫说,不同的土壤环境,水、肥用量,病虫害治理等工艺都不同,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突破技术壁垒。即便现在,公司榴莲育苗存活率也只能达到80%,“不是看见机会就能拿下的”。

  但中国巨大的榴莲消费市场,还是让许多从业者无法割舍。报告显示,2021年,榴莲进口量在中国进口水果中排名第二,达80.8万吨,同比上升40.2%;进口金额高居第一位,为41.2亿美元,中国进口榴莲99.9%来自泰国。“我们观测到,榴莲在国内市场3年复合增长率超30%,消费潜力实在太大了,整个产业的价格和收益也非常可观。”京东超市热带水果采销负责人胡立说。

  再以蓝莓为例,国际蓝莓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蓝莓种植面积达到23.54万公顷,中国以近7万公顷的种植面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超过美国、智利和秘鲁。蓝莓在中国并非传统的食用水果,但在消费需求带动下,目前中国有20多个省级行政区进行蓝莓产业化种植。国内外蓝莓产业领军企业如美国怡颗莓、澳大利亚Costa和中国的鑫荣懋,都在中国鲜食蓝莓主产区云南进行了大量投资。

  翟舒嘉从事农业科技十几年了,她感受到,水果行业最大的变化是更多着眼于消费者的需求,从这一点出发,撬动行业从种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带动国产水果的崛起。

  从全国来看,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水果总面积12808千公顷,较上年增加。与此同时,苹果、梨等传统水果的面积有所调减,樱桃、猕猴桃、草莓等小品类水果面积则不断扩大。“从市场表现来看,新品种价格好、高品质价格优、大品牌价格高,低端、低品质的大路货价格低,优质优价、低质低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价格差距进一步加大。”李焕玲说,果品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

  路途间

  采后处理运输正在上台阶

  在陕西省武功县,一片片茂密的猕猴桃果园迎来果子膨大期,猕猴桃正是长个头的时候。“早熟品种翠香9月就能成熟,随后各品种陆续跟上,鲜果期持续到11月初。再加上冷库保鲜的部分,市场上猕猴桃鲜果能一直供应到来年5月。”陕西绿益隆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晓峰介绍,绿益隆拥有1800亩的猕猴桃果园,而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是园内产出的所有猕猴桃全部实现即食,即果品进入零售端时即可食用,消费者无需再等待猕猴桃后熟的过程。

  “即食猕猴桃很好地保证了消费者体验,现在市场上仍然是供不应求,只要生产出好果,几乎都不愁卖。”刘晓峰做了20多年猕猴桃生意,在他看来,“即食,正是破解猕猴桃产业发展瓶颈的钥匙,有助于从种植端到采后处理各个环节的规范与提升。”

  猕猴桃是呼吸跃变型水果,一般采后需要低温贮藏和后熟转化才能食用,但长期以来,中国猕猴桃采后保鲜技术和即食供应与产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国,报告显示,2020年猕猴桃产量占全球50%以上,远超排第二、三位的新西兰(14.2%)、意大利(11.8%),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猕猴桃进口国,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优质果品。

  “三四年前,我们关注到进口即食猕猴桃在中国销售得非常好,但国内几乎没有能与之竞争的产品。”翟舒嘉说,基于对消费端的判断,阿里数字农业开始在国内寻找优秀产地,共同培育推广即食猕猴桃。

  这当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催熟技术。以往猕猴桃采后一般只经过简单的处理就上市,几乎是“保证不烂”就行,但翟舒嘉和团队想做到:消费者买回家的猕猴桃硬度和甜度刚好,正是最佳的食用窗口期。“以此为目标,我们根据不同销售渠道倒推,确定从采摘、运输到仓库的每一个环节上,猕猴桃应该是哪个状态,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温度。”翟舒嘉说。

  刘晓峰还担任武功县猕猴桃协会会长,他感受到,有了更好的收益、更明确的标准,当地整个产业的面貌也不一样了。去年,做到即食供应后,当地产的翠香猕猴桃地头价每斤高出0.5元-1元。不用愁销路,更多种植户钻研技术,扩大规模化种植,确保产出好果子。现在,刘晓峰最关心的,是保证果园输出稳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稳定的输出,这是产业的未来之路。”刘晓峰说。

  猕猴桃从田间到餐桌的中间旅途,也代表着中国水果产业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但水果采后处理和深加工方面仍停留在初级水平。以冷链流通来说,报告显示,中国果蔬的冷链流通率仅为35%,腐损率为20%-30%,而美国、日本等国家果蔬冷链流通率在95%以上。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品质稳定、持续供货、价格合理——消费大市场对果品的需求,正持续推动着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市场,国产水果,一定能不断为消费者的“水果自由”加点甜。(李婕)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