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23-06-08 09:31

  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上海三区、江苏三市、浙江两市分别与皖北八市结对帮扶建设的10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部挂牌落地;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揭牌、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上线发布……连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作频频。

  沪苏浙皖携手共进,各扬其长,奋力开创长三角一体化新局面。

  共锻长板,打造发展强劲增长极

  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拥有合肥首个建成运行的大科学装置。这段时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邵翔,正与课题组成员在这里开展氢能领域实验。“长三角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造了有利条件。”邵翔说。

  张江、临港、浦江、合肥、苏州5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步伐加快;“科大硅谷”面向全球招募合伙人,三省一市开放共享23个大科学装置、4万余台大型科学仪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三省一市互联互通,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确定15个首批联合攻关项目,安徽与江苏率先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制度……沪苏浙皖各扬其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2.5%。上海松江到安徽合肥的G60科创走廊,已拥有超过全国1/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和1/8的高新技术企业。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占比接近60%,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全国占比均在1/3以上。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让长三角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共破壁垒,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体化,要打破行政边界,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5年来,三省一市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加速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提速“硬联通”,三省一市“抱”得更紧。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铁路运营里程超1.37万公里,其中高铁6700公里,占全国1/6。2022年,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比重38%,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在江苏,67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开通,11条久未解决的省际“断头路”,如今已通车8条。

  推动“大流通”,区域市场建得更大。截至2022年底,三省一市在科创板挂牌上市的硬科技企业有236家,占全国比重47.1%。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长三角区域布局了35个上市服务基地及工作站,沪苏浙皖甬五地银保监局发布政策,提供灵活便利的融资支持;《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2项长三角区域统一标准的制定,“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的开展,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的建立,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优化“大环境”,贸易投资更加便利。自贸试验区合作实现新突破,宁波片区与蚌埠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肥港—洋山港“联动接卸”监管模式正式落地……深化改革,让发展后劲十足;扩大开放,让发展动能更强劲。

  共建共享,提升长三角群众幸福感

  6月下旬,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即将运行,将与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对接。家在上海浦东、毕业后选择到苏州工业园工作的张宜轩很是惊喜,“这不就是同城生活吗?”

  对2.37亿长三角人来说,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质化”。

  跨省打造长三角“水乡客厅”,联合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进危险废弃物跨省转移监管……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0%,较2018年上升7.3个百分点;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9.4%。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2年9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同步立法,率先实现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一卡多用、跨省通用。此举一出,让长三角群众多了“一家人”的认同感。

  率先启动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长三角41座城市的1.5万余家医疗机构,均可跨省直接结算,累计惠及1300万人次,涉医疗费用近36亿元;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已实现长三角10个城市乘客轨道交通扫码便捷通行……从共建到共享,长三角人的“民生幸福圈”不断扩容。

  今年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第二个3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217项具体任务目前进展顺利。一个经济活跃强劲、创新能力跃升、营商环境优良、要素流动通畅、绿色美丽宜居、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将成为长三角新图景。(本报记者 吴 焰 韩俊杰 徐 靖)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