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激发乡村特色产业新动能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激发乡村特色产业新动能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26 09:26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菜篮子”更充盈,“果盘子”更丰富,一个个“乡字号”“土字号”创响,产业发展向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转变,政府服务由注重支持生产向支持产业后端延伸,利益联结向全产业链利益合理分享转变……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打出“绿色牌”,延长产业链,特色农产品亮品牌、涨身价

  黑龙江省汤原县的稻田里,机声轰鸣,几台无人插秧机正在作业。“寒地、黑土、山泉,汤原大米是合作社发展的底气。”靠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好招牌,香兰镇庆丰村党支部书记初志国发起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入社村民186户。

  为保证大米品质,初志国邀请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传授绿色种植新技术,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施用生物有机肥,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式来防控水稻病虫害。“绿色稻米成了新招牌,带动乡亲们鼓腰包,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5万元。”初志国说,目前合作社共有绿色水稻示范田555亩,有机水稻示范田105亩。

  “种有机稻已经第五年了,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丰庆然大米,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订单多了不少。”初志国说,按照产业发展规划,预计2025年,庆丰村将发展有机水稻2525亩,平均每亩增加效益466元,人均增收2566元,辐射全村水田面积98%以上。

  走进离合作社不远的大米生产工厂,记者看到稻谷先进入机器清理,灰尘、杂质很快被自动分离,随后进入烘干机烘干,经过碾米、抛光后,晶莹剔透的大米装袋封口后整装待发。

  “汤原大米”是汤原县的特产,当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05万亩,大米加工企业38家,12家企业获批使用‘汤原大米’地理标志专用标识,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89.7万亩,水稻总产量45.4万吨,产值10.9亿元。”汤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明坤介绍。

  延长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是关键。田间连车间,更多“原字号”变成“深字号”。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14万亿元、增长3.6%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有望达到80%。

  “辣椒之乡”山东省武城县,在中椒英潮、馨赛德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下,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辣椒年加工能力在20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85%。鲜椒酱、辣椒食品、辣椒预制菜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直接带动2万余人就业。

  鲜椒酱生产车间里,工人正操作机器对辣椒进行清洗、粉碎、熬制、灌装。“鲜辣椒每公斤10块钱左右,做成鲜椒酱后,一罐50克装的辣椒酱可以卖到5块钱,价值大幅提升。”中椒英潮辣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赵刚说,目前辣椒深加工产品畅销35个国家和地区。

  让更多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变身形态各异的商品。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业态。支持龙头企业在县域布局原料基地和加工产能,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利益联结紧,产销对接畅,让更多特色产业长成富民产业

  四川省青神县冷链物流产业园里,一筐筐柑橘通过输送机进入洗果、风干、分选自动化生产环节。近年来,青神县完善冷链物流服务,柑橘综合产出效益提高10%以上,保障果农稳定增收。

  高台镇百家池村村民徐桂枝把自家果园托管给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从种植到施肥用药、修枝除草,再到水果销售,一条龙全部由合作社包了。徐桂枝说:“以前每亩果园能赚5000元,交给合作社托管后,每亩果园能赚7000多元,省时省力,效益高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像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当地柑橘产业发展主力军,柑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已实现全覆盖。“以前销售柑橘是单打独斗,市场信息不灵,种了好果却卖低价。现在政府搭台帮我们与市场对接,销售渠道打开了,果子价格上去了。”果农李安国说。

  产销对接顺畅,“才下枝头,就上餐桌”。青神县通过持续举办椪柑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农博会、果蔬产业博览会等,与江南菜蔬批发市场、百果园等30余家大型商超、渠道商开展产销对接,建立稳定供应关系,让枝头鲜果连接大市场。

  前不久,河南省夏邑县在北岭镇西瓜种植基地举办西瓜文化节,拉开了20万亩西瓜的销售序幕。“夏邑西瓜”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当地为做好西瓜“土特产”大文章,培育西瓜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312家,设置128个“夏邑西瓜”直销点,从业人员12万人。

  一大早,夏邑县北岭镇西瓜种植基地里,种瓜能手张兴抗和妻子忙了起来,看着一车车又大又圆的西瓜装车,夫妻俩脸上露出笑容,“今年行情稳定,上车价格每斤2元左右,俺这20亩西瓜预计纯收入20多万元。”张兴抗说。

  在西瓜代办点,满载西瓜的车队伍整齐有序。过秤、验瓜、包装、上车,“夏邑西瓜”被发往全国各地。“目前,一天能收购10万斤左右,主要发往上海、福建、湖南。”西瓜经纪人武统乐说。

  一根西瓜藤,结出乡村振兴累累硕果:“夏邑西瓜”品牌价值达25.53亿元,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要在联农带农上下功夫。山西的小黄花、陕西的苹果、广东的荔枝……各地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做优物流销售服务,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模式,带领乡亲们闯市场,让特色产业长成富民产业。目前全国每个脱贫县都培育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

  向产业融合要效益,打造全产业链条,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这是咱们宁陵金顶谢花酥梨,酥脆多汁,喜欢的抓紧下单啦”……河南省宁陵县电商产业园直播基地里,30多名直播员向网友推荐酥梨等农产品。附近的农产品云仓和物流分拣中心里,工人也忙着打包、装车,将各类农产品运往各地。

  借助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宁陵酥梨搭上互联网快车。目前,宁陵县电商产业园已开设网店1000多家,通过园区电商平台,销售高峰期仅酥梨产品一天销量就可达到10余万单。宁陵县每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酥梨达1.2亿斤。

  小小的梨子长成大产业。“宁陵县酥梨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总产值15亿元;酥梨亩产超万斤、梨农人均收入2.6万元。”宁陵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赵亚说,酥梨是全县脱贫主导产业,直接带动6万多群众增收,是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

  在宁陵,梨不光能吃,还能看。每年梨花开时,22万亩梨园竞展美景,人在园中走,如在画中游;每到秋季,硕果满枝,游客纷至沓来。石桥镇党委书记吕海涛说:“举办梨花节、采摘节,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游,万亩梨园让乡亲们鼓起腰包。”

  以梨为媒,宁陵每年吸引80余万游客前来观光,带动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宁陵县顺势出台政策,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小吃店、采摘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刘花桥村村民魏道礼在路边开设采摘园,卖特色小吃,年增收两万多元。

  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配置,进一步夯实乡村产业基础,激活发展新动能。今年一季度,全国新批准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

  在黑龙江省方正县,总投资5000万元的方正银鲫现代渔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该项目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建成后,可年产方正银鲫“夏花”5亿尾。

  方正县渔业资源丰富,方正银鲫出肉率高、抗病力强、生长快、个体大,是农业农村部门连续多年推介的优质农产品。站在方正银鲫原种场鱼塘边,负责人李广春双手捧着色如银锭的鲫鱼,脸上绽开笑容:“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一定抓住时机好好干。”

  为了让方正银鲫更快走向市场,李广春在县里扶持下,积极与大专院校、企业等合作,从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品牌知名度入手,增强原种场的生产和推广能力。目前原种场养殖面积285亩,年产方正银鲫“水花”1亿尾,原种“夏花”5000万尾,辐射带动养殖户500多户,发展养殖面积4万多亩,产值2000万元以上。

  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将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突出“土特产”要求,实施全国乡村重点产业提升行动,建立完善工作推进体系,加快农业全链条升级。支持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推介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常 钦 刘梦丹)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