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特色产业夯实振兴路

来源:经济日报2023-05-25 09:24

  近日,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郑集乡官路边村的西红柿种植基地迎来新一轮收获季。种植户褚光明和大伙儿在地头分外忙碌:采摘、筛选、贴标、装箱……一箱箱西红柿即将被送往消费者餐桌。

  谈到自家承包的大棚,褚光明内心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这个棚栽植3300株西红柿,一季下来出果2万斤到3万斤,卖3万元到5万元不成问题,比外出打工强。”几年前,褚光明还在为一家人的生计犯愁,如今他靠着种植西红柿走上了致富路。

  “像褚光明一样的种植户在官路边村已超过50家。目前,郑集乡积极谋划建设了占地875亩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旅小镇项目,其中有62个高效西红柿种植大棚。”郑集乡乡长牛盈盈说。

  作为一个农业大区,近年来,淮阳区聚焦“守底线、固成果、抓衔接、促振兴”,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该区按照“选定一个、建成一个、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政府投、社会融、集体入、群众干的方式,率先在郑集乡、刘振屯镇建设112座日光温室大棚,效益双绑48个行政村,并与多家企业签订租赁合作协议,以差异化分配收益、公益事业劳动报酬等形式分配给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其余则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或用于村公益事业。企业每年按日光温室总投资的6%支付租金,每村每年实现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集体经济壮大,群众也有了更多收益。农户可自主选择到种植基地务工或承包大棚,公司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建立多元化销售渠道,确保“卖得出、卖得畅、农户增收有保障”。

  今年以来,淮阳区政府继续投入1.45亿元给予项目资金保障,新建5个西红柿产业园,着力打造“立足周口、辐射中原、叫响全国”的西红柿产业集群,树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在此基础上,淮阳区还探索推行“龙头企业保销路、集体经济增收益、产业兴旺民得利”的新模式,大力发展黄花菜、优质大蒜、高油酸花生、芦笋等特色农业。截至目前,该区已推广高新技术20项,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5135家,发展致富带头人468名,实现产学研相互促进、农科教深度融合、村集体共同受益。

  同时,该区还不断建设完善涉农贸易平台、花卉交易中心和智慧农业物流中心,形成链条式、集群式特色发展模式。

  “我们通过‘政府+村集体+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同时实行‘双绑’机制,成立区农投公司,组建乡镇农业合作社、村级农业合作社,探索‘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方式,确保广大农户种得好、卖得出、销得畅、增收有保障。”淮阳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华告诉记者。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群众有了增收底气。据统计,去年淮阳全区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务工62014人,同比增长7.94%。农村群众人均收入14280元,同比增长7.5%,有力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夏先清 杨子佩)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