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精准施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首页> 经济频道> 焦点 > 正文

精准施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来源:经济日报2023-05-23 09:54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并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作出重要部署。

  统筹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我国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果断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有效压降影子银行风险,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但也要看到,金融风险形势仍复杂严峻。比如,信用违约事件时有发生、一些企业债务风险突出等。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给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带来挑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仍是重点工作之一,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尚未完全出清。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不仅有助于金融行业自身稳健发展,也有助于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考虑到开放条件下跨境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以及前期防范化解风险成果巩固扩大,需要继续压实金融风险处置各方责任,积极稳妥压降存量高风险机构,强化风险监测、预警、评估,推动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说。

  “要压实各方责任,及时加以处置,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说。

  促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房地产“灰犀牛”风险必须引起重视。

  “目前,政策加大金融对保交楼、保民生工作的支持力度并强化落地,满足了优质龙头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可引导其探索新的、可持续的业务增长点。此外,政策在支持优质国企和民企改善资产负债、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防止无序扩张的同时,也应着眼于正确处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及道德风险。”庞溟建议。

  娄飞鹏分析,房地产领域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推动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仍是重点。要继续落实前期出台的各项政策,同时通过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化解风险。

  专家认为,要避免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和地方债风险交织,产生系统性风险。“考虑到我国不少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资产很大部分都与房地产相关,要谨防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向金融系统蔓延,在局部形成系统性风险。”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说。

  “下一阶段,应继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继续促进优质龙头企业通过信贷、债券和股权等开展常态化融资,继续带动房地产行业现金流、投资活动、重组并购回到正常发展轨道。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应在坚持‘房住不炒’与‘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下,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庞溟说。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近年来,我国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始终保持高压监管问责态势。

  截至目前,全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负债率)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同时,还存在一些地方隐性债务规模仍然较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亟待规范管理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专家认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坚持“开正门、堵旁门”,遏增量、化存量。

  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内容。“要压实省级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推动分类转型。同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罗志恒说。

  近年来,一些地方经济恢复发展困难较多,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对此,白彦锋认为,随着经济持续恢复、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逐渐形成,地方财政可持续运行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善。(曾金华)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