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江苏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科学作为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江苏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科学作为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23 09:32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让气候变得可测可算;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创造太赫兹无线通信实时传输世界纪录;中兴通讯5G智能制造基地,17米高的立体仓库摆放着10万多个货箱,悬空的传送带,根据生产指令自动将分拣好的物料货箱运送至各个车间……这些场景正在江苏上演。

  顺应产业和科技变革大势,江苏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如今,全国有超过20%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江苏制造。处处涌动的澎湃活力,让江苏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科学作为、奋勇向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翼,江苏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坐在办公室里,动动手指就能精准操控井下240米深处的采煤机,实现远程“一键采煤”;身处300公里以外,就能远程操纵手术机器人完成高难度手术,时延不超过6毫秒……走进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技术典型应用场景让人赞叹。

  “未来网络为制造业而来。”紫金山实验室负责人介绍,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8月,是江苏打造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当下最引人注目的当属6G技术创新成果,相当于1秒钟可下载5部高清电影,速度比5G提升数十倍。”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创新处于核心地位。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根本上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江苏抓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

  制定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方案;布局建设苏州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2022年以来牵头实施2项国家“卡脖子”重点科技专项、15项重大基础研究,组织实施115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2022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对全国的贡献超过1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4件,保持全国前列。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创新才有不竭动力。

  成立于1966年的扬力集团,是一家金属成形机床制造企业。走进车间,一台3250吨大型智能化偏载多工位闭式压力机正在组装,即将交付客户。

  据介绍,这台压力机是国内首台套产品,可以实现汽车大型覆盖件一次冲压成形,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提升了制造精度,是汽车制造领域的高端产品。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市场倒逼企业不断创新,稍微慢一点就会掉队落伍。”扬力集团副总裁张军表示,在国家和江苏省相关政策支持下,公司建成8个研究所和1个智能制造中心,每年研发投入达1亿元。

  目前,江苏85%以上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由企业创造。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江苏着力构建科创金融、开放创新等生态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全链条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产学研深度合作中贯通融合,高新技术企业达4.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

  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

  这段时间,靖江造船业频频传来好消息: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建造的首制24000标箱(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命名交付;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投资17.5亿元打造的高端船舶智能化分段制造项目一期工程完工,进入全面试生产,企业造船效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泰州靖江市积极引导造船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学习,把“智改数转”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大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全力打造现代化造船基地,向世界一流船舶产业基地蜕变。

  船舶产业是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仅靖江市的造船企业,2022年手持订单占全球比重达10.7%,订单生产计划排到2026年。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优势企业竞争力,2022年7月,江苏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竞争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包含6部分18条政策措施,其中第一部分便是“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制造业规模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江苏制造业覆盖全部31个大类,其中销售产值居全国前三的有18个。

  近年来,江苏不断激发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实现高质量。一手补足短板,推动机械、石化等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手锻造长板,着力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在苏州,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已聚集生物医药创新企业620多家,布局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

  在常州,围绕新能源产业链,一个个创新产业集群正在集聚,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全,产值已突破5000亿元,汇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超过3400家。

  …………

  聚链成群,筑起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高原”。目前,江苏已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6个,在集群建设的引领带动下,2022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居全国前列。

  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

  南京市浦口区,万里长江进入江苏后的第一站。站在长江北岸不远处的东龙山上远眺,宽阔的江面上,船舶川流不息;蜿蜒的江岸边,挺拔的林木随风摇曳。

  “以前,长江岸边厂棚林立、机器轰鸣,船厂切割、轧钢、喷漆、除锈,不仅污染空气,还严重污染长江。”桥林街道周营村村民张芳回忆。

  2018年起,浦口区全力整治长江岸线,恢复生态岸线约11公里。昔日厂棚林立的“十里造船带”,如今已蝶变滨江生态风光带。

  浦口区长江岸线的变化,是江苏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苏大力整治沿江生态,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876家,腾退长江生产岸线81公里,生态岸线占比提升到64.1%,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

  生态环境之变,折射的是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之变。

  如何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江苏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今年4月,一个投资总额超1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项目有意落户江宁高新区,因生产工艺中涉及电镀工艺,对环境影响较大,因而被拒绝“入园”。2023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关于支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相继发布,推出一系列服务地方、企业绿色发展的针对性举措,支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政策举措,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表示,面对特殊省情,江苏致力寻求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公约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

  2022年,江苏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5年连跨4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单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强度比10年前分别下降48.3%、43.4%,实现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有效“脱钩”。

  江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江豚重现长江江苏段,桃花水母再现太湖,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绿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江苏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产品,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正在江苏大地徐徐铺展。(杨学博 何 聪 宋静思 白光迪)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