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联合国上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联合国上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来源:经济日报2023-05-19 09:31

  从年初预测的1.9%升至2.3%——

联合国上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3月9日,中欧班列“中西建交纪念号”从西班牙马德里开出。

  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摄

  联合国当地时间5月16日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1.9%上调至2.3%,将2024年增长预期从2.7%下调至2.5%。

  报告强调,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黯淡。在通胀率居高不下、利率上升和不确定性加剧,以及气候变化日益恶化的影响下,经济长期低增长的风险依然存在。

  表现好于预期

  2023年世界经济状况好于此前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0%,高于年初预测的0.4%。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4.1%,略高于年初预测的3.9%。

  其中,由于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报告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4.8%上调至5.3%。联合国经社部全球经济监测处负责人拉希德表示,中国一季度零售表现非常强劲,超出预期,而且直到现在依然保持强劲。此外,服务行业也表现出色,房屋销售出现反弹,特别是新房销售。

  拉希德还表示,中国的通胀率低于其他很多主要经济体,而且财政基础良好,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很大的空间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报告将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0.4%、0.2%上调至1.1%、0.9%。其他主要经济体中,2023年日本经济增长预期低于年初预测;英国和俄罗斯经济将出现萎缩,但萎缩幅度小于年初预测;巴西经济增长预期略高于年初预测。

  或进入低增长阶段

  报告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所上升,但仍远低于疫情前3.1%的平均增长率。受疫情延宕、乌克兰危机、气候变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或将进入长期低增长阶段。

  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信贷条件收紧和外部融资成本上升,增长前景已经恶化。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预计今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略微增长,这将加剧经济表现停滞的长期趋势。

  由于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需求疲软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收紧,全球贸易仍面临压力。预计2023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将增长2.3%,远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

  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李军华表示,当前的全球经济前景黯淡也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了直接挑战。他说:“国际社会必须加紧解决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加强它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关键投资的能力,帮助它们进行经济转型,实现包容性和持续性的长期增长。”

  报告预计,最不发达经济体将增长4.1%,低于年初预测的4.4%,也远低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7%的年增长率。

  亟需加强政策协调

  当前,多重难题交织叠加,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全球亟需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共同携手应对。

  报告提出,尽管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在过去一年大幅下跌,但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仍然居高不下,预计2023年全球平均通胀率为5.2%。虽然价格上涨压力预计逐渐减缓,但许多国家的通胀率仍将远高于央行的目标。在当地供应中断、进口成本高和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粮食价格仍在上升,这对贫困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

  劳动力市场表现较好,但也加剧了通胀治理难度。美国、欧洲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出韧性,为持续强劲的家庭支出作出贡献。在普遍存在劳工短缺和低失业率的情况下,工资增长有所回升。然而,异常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使央行更难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欧洲央行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央行在2023年继续加息,但加息速度较去年放缓。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金融状况的迅速收紧给许多国家带来了重大风险。利率上升,加上发达经济体从量化宽松转向紧缩,加剧了其债务脆弱性,并进一步限制了公共支出选择。

  联合国在报告中呼吁,当前的政策挑战要求加强跨境政策合作和全球一致行动,以防止许多发展中经济体陷入低增长和高债务的恶性循环。

  报告特别提出,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业动荡给货币政策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尽管监管机构迅速果断的行动有助于遏制金融风险,但全球金融架构仍存在脆弱性,此外,为遏制这些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会抑制信贷和投资增长。(徐 胥)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