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增就业1200万 中国如何实现新目标?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新增就业1200万 中国如何实现新目标?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3-07 09:53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题:新增就业1200万,中国如何实现新目标?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从去年的“1100万人以上”上调为“1200万人左右”。在经济仍面临不确定性之际,中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从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信息场”观之,今年中国稳就业或将从三个方面着手。

  聚焦“关键人群”

  在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人、创近年新高背景下,官方对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重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及,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根据近期官方透露的信息,发展数字经济料将成为今年中国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着力点。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6日称,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鼓励青年群体依托平台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晓慧认为,数字经济在带动大学生就业创业上有很大空间,社会各界要共同发力,实现数字经济促进创新创业与产业机构升级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首席执行官(CEO)姚劲波建议,可通过免税、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扶持数字经济、网络直播等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新兴行业企业,激发就业市场活力。

  扶持新就业形态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兴起,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新媒体主播等新职业从业者越来越多。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充分保障,使新职业真正成为就业“蓄水池”。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直言,当前新就业形态群体用工关系界定尚不清晰,引发劳资纠纷、社保缴纳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他建议,应完善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积金灵活发放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也认为,应全面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伤保险限制,允许以个体身份缴纳工伤保险,并出台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伤保险具体举措。

  对此,官方已准备采取行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日前表示,将支持零工市场建设,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

  打破不合理限制

  解决就业问题除了“立”,鼓励新业态发展以外,还需要“破”,打破由年龄、性别、婚育情况等构成的一道道“玻璃门”,使劳动力市场更加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指出,35岁仿佛是一扇“玻璃门”,使一些人面临求职难、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

  他建议,应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机关单位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35周岁限制,推动形成尊重中高龄就业者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积极心理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认为,应加大对女性权益的保护力度,努力消除育龄妇女就业歧视。

  在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中意集团董事长赵心竹看来,由于缺乏具体保护措施,社会上对“全职妈妈”或多或少存在歧视,影响其就业。她建议,应建立针对该群体的求职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全职妈妈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完)

[ 责编:赵艳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顺利贯通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