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 中国造船扬帆远航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 中国造船扬帆远航

来源:人民日报2023-03-01 09:35

  制图 汪哲平

  核心阅读

  202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为3786万载重吨、4552万载重吨、10557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3%、55.2%和49%,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

  造船业是海洋强国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技术过硬、实力突出,发展动能强劲,呈现出蓬勃生机。

  船长399.99米,型宽61.3米,载重量达22.8万吨,甲板面积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满载后可达22层普通住宅的高度……日前,由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24188标箱集装箱船试航,我国超大型集装箱船再迎新突破。

  船舶交付捷报频传、后续订单接连不断、产业升级稳步向前,近年来,我国船舶行业持续巩固全产业链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市场地位。近日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到2022年,我国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实力突出,领先国际市场

  “去年,我们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单笔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订单最大金额纪录,目前累计手持订单近50艘,生产任务已排期至2028年。”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公司纪委副书记柳颖高兴地告诉记者。

  自2008年建造交付首艘国产大型LNG船“大鹏昊”号以来,沪东中华建造这一船型的技术不断进步。“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建造工艺已更新到第五代,效率可比肩国际先进船企。”柳颖说。

  技术过硬、实力突出,才能赢得市场青睐。2022年,抓住全球大型LNG船市场需求走高机遇,我国船企积极作为、主动出击。

  在中国船舶集团,除了“一马当先”的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和大连船舶重工去年也成功实现LNG船首单承接,集团2022年累计签约大型LNG运输船订单49艘,合同金额超100亿美元,订单总量全球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不足7%跃升至2022年的近30%。

  不只是在LNG船市场,2022年,我国广大造船企业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国际市场份额持续领先。202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为3786万载重吨、4552万载重吨、10557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3%、55.2%和49%,较2021年分别增长0.1、1.4和1.4个百分点。

  船舶出口金额保持增长。2022年1至11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238.5亿美元,同比增长7.9%。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金额合计123.8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51.9%。

  船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实现增长。通过强化造船大节点计划管理、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加强成本管理等方式,船舶企业大力推进降本增效。2022年1至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9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72.9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利润总额136.5亿元,同比增长70%。

  新船订单质量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船企巩固优势船型市场领先地位,夯实了新船订单基础。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共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列世界第一。其中,新接散货船、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和原油船订单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4.3%、56.8%、88.7%和66.1%。

  “2022年,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为764点,与2021年相比提高22点,达到近10年以来的最高点。”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表示。

  创新驱动,未来前景可期

  戴上3D眼镜,即能身临其境。在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公司数字化展厅,记者“走进”一艘高度仿真的“数字船”,将船舱内的情况尽收眼底。

  “借助‘虚实结合’体验,设计师可以对整条船的性能、工艺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各部件安放的位置是否合适、是否方便后期维修,各舱室的温度、声音、光照、气流等是否舒适宜人,都能在设计阶段提前排查。”江南造船副总经理林青山说。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江南造船的设计周期显著缩短,建造效率大幅提升。据林青山介绍,过去造一艘2万箱级的大型集装箱船平均需28个月,现在只需16个月。

  去年以来,船舶企业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产业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高端装备取得新突破。2022年,2.4万标箱集装箱船、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船等高端船型实现批量交船;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实现交付。

  绿色动力船舶快速增长。去年全年,我国船企新接订单中绿色动力船舶占比达到49.1%,达历史最高水平。

  国产配套产品应用加速。李彦庆向记者作了具体介绍:“一方面,国产船用主机、船用锅炉、船用起重机、船用燃气供应系统等配套设备装船率持续提高。另一方面,船用高端钢材研制能力不断增强,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板全部实现国产替代,化学品船用双相不锈钢国产化率由不足50%提高至90%以上。”

  需求旺、订单足、生产忙,眼下,不少船舶企业正开足马力、加紧建造。

  江南造船在今年2月开启了“双坞双线”建造新模式。在有限的船台资源上,增加新的产品线、协调多型船舶的节点周期,将有效提升船舶建造节奏。今年,江南造船计划完成6批次20艘船出坞,出坞船舶数比去年翻一番。

  沪东中华正大力推动LNG船产能倍增计划。目前,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船坞、车间及配套设施等已具备雏形,计划于今明两年陆续完工投产。

  外高桥造船将在今年迎来邮轮、民船、海工这三型产品完整交付的第一年。“预计全年交船23艘,产值同比增长40%。”外高桥造船总经理陈刚说。

  补齐短板,加快产业升级

  春节刚过,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厂区内一派繁忙,船坞里停满了正在建造的大型船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总长323.6米、约24层楼高的首制国产邮轮。

  大型邮轮是我国目前唯一尚未攻克的高附加值船型。自2019年10月首制大型邮轮开工点火以来,外高桥造船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先后攻克了邮轮重量控制、安全返港等关键设计技术。

  各式管线接连铺设、设备系统紧张调试、内部装潢加快进度,眼下,首制国产邮轮正紧锣密鼓加紧施工。到今年2月中旬,工程进展已达87%,整船预计将于今年年中出坞、年底命名交付。

  “未来几年,我国船企将迎来交船的高峰期。2023年至2024年是大型集装箱船集中交付期,按计划将交付44艘1.5万标箱及以上大型集装箱船。2025年至2026年是大型LNG船集中交付期,多家企业属于首次建造大型LNG船。”李彦庆建议,船企全面加强生产计划、物资配套管理,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确保手持订单船舶按期交付。

  对于船舶行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行业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方面,要提质增效、把握节奏,提高订单质量。

  “近两年来,全球新造船市场保持活跃,不同船型市场需求呈现轮动发展,大型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大型LNG船等新船价格大幅增长,在一年之内同型船的价格差高达数千万美元。”李彦庆说。

  针对现状,李彦庆建议,船舶企业要加强国际航运与造船市场发展动态追踪,避免盲目跟风,结合自身手持船舶订单和船位安排情况,在保证企业生产连续性的前提下,优化经营策略,把握好接单节奏,进一步提高新接订单质量。

  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化解人力资源不足矛盾。

  “当前,我国船企生产快速增长与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李彦庆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大对船企职工招聘、专业岗位培训等的政策扶持,船舶企业也要探索改革用工模式,通过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提高技术水平。

  “此外,还可根据现有基础和条件,稳妥推进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李彦庆表示。

  “2023年,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球航运和新造船市场将出现合理波动,但新船需求不会出现大幅萎缩,船企手持订单保持充足。”李彦庆认为,当前我国船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我们要坚定信心、接续努力,强化科技创新,扎实推进造船强国建设。”(本报记者 刘志强)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